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

曾扬分享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1

  茶文化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研究内容

  l 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 “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l 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其原料,主要滇青茶。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可以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谷花茶。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紧压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叶,称为谷花茶,白毫特多,亦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

  普洱茶的功效: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

  2、防癌、抗癌。

  3、养胃、护胃。

  4、消炎、杀菌、治痢。

  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就制造中鲜叶内含物转化而言,作为茶叶特征性物质的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程度,介于抑制酚类酶促氧化作用不发酵绿茶与促进酚类酶促氧化作用全发酵红茶之间;即发生酚类的部分酶促氧化作用,遂形成乌龙茶特有的品质风韵一香高、味醇,绿叶红镶边。伴随茶文化的宣传发展,乌龙茶凭借其优良品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畅销国内外。

  铁观音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是指一种以铁观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乌龙茶,所以,台湾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铁观音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缤纷茶具

  中国把茶具提到“器是茶之父”的高度。且不说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令人眼花目眩的高贵茶具,就是民间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茶具并不是简单的盛茶之具,茶具的选择要视一定的茶品、季节、饮茶的场合等而异。古典的茶具又是一种可以欣心赏目悦目的艺术品,收藏对象,真是妙不可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不同于古人的悠闲自适,所以茶具也必然与时共进,发展出许多新式的茶具,

  饮茶的环境是中华茶文化“天人合一”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佛道儒的佛茶与茶禅结合,更是超然物外,悠游哲学境界。民间的茶馆、茶肆、茶坊等则是另一种风光,它们还兼有沟通信息、谈判条件、和解纠纷等的作用,这一切都在“”中陷于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迅速提高,传统的茶馆终于逐次恢复,并进一步向丰富多彩的茶艺馆发展。

  茗的药用

  我国古籍上说茶叶具有清咽、解渴、消暑、去乏、安神、明目、利尿、下气、去肥腻、养性等等功用,现代科学确认一点也不错。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茶有防辐射、防高血压、冠心病、减肥、健康美容等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茶也将扮演新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茶饮具有清新、雅意的天然特性,并且能静心神,还能做药料,可见茶的确是有多种妙用的极品。卢全这个爱茶成癖的“茶中亚圣”也曾在《饮茶歌》中写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羽清风生。“茶是提神醒脑,清肠解毒的灵药啊!茶饮更是人们下的饮料,它独特的风味,较强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功效吸引了众多人;茶也以它自身的妙用,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关于茶的几点感想

  郁闷的时候,都喜欢借酒浇愁,其实不妨品茶。

  酒如诗,而茶如道。

  酒奔放、浓烈、刺激,是宣泄物,也是麻醉品。而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如同爵士的音符,低沉婉转,凝重深厚。

  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好茶未必需好水,要的是好心情、好品味、好境界。最好还要有一份洒脱,“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真水无痕 茶过留香

  茶道者,饮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一招一数、一板一眼都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来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道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饮茶艺术,讲究“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据说,它已成为日本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讲究礼仪、尊敬师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于茶道,周作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像日本那样精致的“茶道”,但有“茶艺”。道可道,非常道。而“艺”是大众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致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露,透过城聊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古诗云:“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甘泉天际流,香茗舞中飘。”一杯好茶,一对知己,畅谈古今中外,神游雄山名峰。正如中国悠久的文化,茶的文化也蕴涵在它的清茗中。“嗅觉精新极,尝知古自轻。”无需什么语言,无论什么民族,不管你来自天涯海角,一杯清茶包含无数情谊;忧愁、迷无助、失落、伤心、痛苦……有杯清茶,化解心中的一切不满。正是茶文化,让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来共同了解中国,也正是茶文化,让迁客骚人思绪万千,谱下一次次动人的诗篇。酣醇的中国茶文化,让我跌足在香茗中,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多彩茶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亦是我国楹联宝库的一枝夺目鲜花。

  成都早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问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来。人一生都在为名利奔波,而浅茶一杯,人心可静,从古至今,多少人借酒交友,但茶亦是友谊的传递方式。如:美酒千杯难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茶的醉人之处在于品茶者的心境,人心已醉,那喝茶亦能醉人,一幅幅茶联,道出多少茶语,让人看到多少“悠乎哉”。

  且看那“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且闻那“飘乡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且赏那“精致”茶联,品味茶之真谛。

  研究过程

  首先,确定了我们的课题,然后,由组长撰写开题报告,为我们分配任务。因由于我家庭条件的限制,我只能负责整理资料和一些文笔工作,而其他的组员.则按照各自的情况给予合理的分配。我对于组长的分配给我的任务较为满意,因为这些对我来说不算很难,而且这对我是个新的挑战,我要努力把我的份内工作做好,把我们的课题尽量完成得尽善尽美。我们经常出外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或采访工作。在出外的研究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原来,不只是书本上那些华丽的文字是吸引人的,而外面社会百态,酸甜苦辣,也一样是吸引我的。另外,我们每个人在回家后也有事先分配好的任务,例如茶文赏析、研究感悟等等,在完成以后分别用邮箱、MSN等各种渠道将资料汇总到组长处进行统一编排,甚至利用假日参观茶馆茶场,听茶文化讲座,记录下了大量有意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其实还有好几张有关茶文化的图片,但由于种种原因及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挑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扫描)增长了我们对于茶种、茶具、茶艺的了解,也丰富了我们的假日生活,使我们度过一个个充实多彩的休息日。我们也知道了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知道了许多茶的知识,例如要怎么冲泡茶、怎么分辨茶的好坏等,还了解了中国各族的饮茶习俗以及外国的饮茶习俗,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学习的后期,我们的工作任务更紧张了。要把一份份资料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还要逐字查看资料,检查是否有错字或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在组长撰写结题报告时,每个人也参与进去写了。

  整个研究性学习融合了我们找资料的汗水,探索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而且,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也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了解,还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我们还要努力将这个角色扮演好,学会通过多渠道去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勇敢的挑战!关于这一次对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找到了大量的,不计其数的资料,但由于时间问题以及其他外在因素导致我们只能摘要取出其中独具代表性的关于茶文化的精髓。例如:茶文化中的“茶叶的鉴别方法”就长达十页,我们还在茶馆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茶叶进行拍摄,并存入每个组员的磁盘中,每一个图片还附带一篇对该图片上显示茶叶的简要介绍。如茉莉花茶、安西铁观音茶、普陀佛茶、西湖龙井茶、英德红茶、祁门红茶。沈骊和邵瑜、张莹同学还曾经到茶艺馆中观察茶艺师们泡茶的整个过程,并亲自品尝。那是一种潮洲功夫茶,后来大家又和小组成员严含雪、庄琳一起去一家茶店进行采访、拍摄并亲自试验泡潮洲功夫茶,还拍摄了一些泡茶的照片,最后,茶馆老板还帮我们全体成员在茶馆拍了一张照片。由于其他许多外界因素,我们未能把照片扫描出来。我们还从有关茶文化的书籍上找到了少数民族泡茶的图片并扫描附上。这些图片分别为傣族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云南烤茶以及白族的三道茶。

  研究总结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的方法,栽培的技术,加工工艺,茶礼茶仪,茶俗茶德,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播出去的,因此,我国被称之为"茶的祖国"。作为一名值得骄傲的华夏子孙了解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使我们对茶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清楚了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我们还采用了采访老师、茶馆工作人员,上网、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通过对茶文化的研究,使我们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它的发展过程,懂得去分辨茶的优劣,去用心地品尝一下我们本地茶。这次活动增强了大家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了友谊,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实践学知识的好处,这一次非课堂的知识学习、全方面提高我们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学到的知识非常深刻,我们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够我们一生受用!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但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我们能做得更好——不管在哪个方面。

  希望下次也能有此类研究性课题开设,令我们能够对一些文化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进行调查研究与合作评价,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更加的懂得如何分工合作,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2

  关于家乡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的家乡日照是个开放的沿海城市,这里不仅有美味海鲜、素有“黑陶之乡”的黑陶、还有“江北第一茶”的日照绿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姥爷和爷爷也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有时候在家听着音乐还喝功夫茶呢!受他们的影响,我和爸爸妈妈也开始喝茶了,喝新茶时仔细品起来确实不错啊,我觉得新茶有一种碗豆的味道,香香的。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小宇、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看视频介绍

  2.网上搜集资料

  3.到茶叶店现场观摩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

  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由于地处高纬度,这里生产的绿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色。

  2、制作工艺

  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

  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被誉为“中国绿茶新贵”。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日照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关于家乡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喝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一杯茶,一个舒心的品茶环境,现在的人们已不单纯是在饮茶了,已经上升为一种综合的生活艺术。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走出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日照绿茶,让日照更加有名。

  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3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调查

  调查地点:怀化市方诚茶行

  调查内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叶知识、茶具文化

  调查方式:进入馨芳成茶艺学校学习、询问老师、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资料。

  调查目的:学习中国茶文化、学习泡茶、识茶、品茶。

  二调查内容

  中国茶的源流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得上是茶的起源地。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诗人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

  1药用

  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都有相关记载。

  2食用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风习。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实际上,“三生”也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生汤”“七宝茶”等名称。还有一种叫做“姜盐豆子茶”:取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寻它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3饮用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纳贡之。”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巴蜀的茶风的对外传播也包括向北方传播。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饮茶方法的演变

  1唐代烹茶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2宋代点茶

  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套程序。宋代点茶用饼茶,在点茶之前,还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

  3明清泡茶

  中国饮茶在经历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明清时代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茶的品饮技术都发生了变革,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茶饮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明朝的宁王朱权“崇新改易”,简化饮茶程序

  4当代饮茶

  随着沸水冲泡法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灌装茶、冷饮等。

  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即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

  行为文化: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及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3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b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c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4茶艺的特点

  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

  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

  个性为要:中国茶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

  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茶俗

  1擂茶——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2镇巴烤茶——陕西汉中东南约180km的镇巴一带,山民春、夏、秋、冬四季都喝烤茶。

  3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招待宾客用著名的三道茶。

  4雷响茶——云南白族人家招待客人的另一道茶。

  5油盐茶——傈僳族聚居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6龙虎斗——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的一种茶。

  7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主楼之上的傣族喝的一种茶

  8侗族打油茶——又称煮油茶,在广西、湖南、贵州及其毗邻地区流传颇广,尤其在广西恭城的侗族聚居地非常普遍。

  9酥油茶——藏族流行的一道茶。

  10回族盖碗茶——以茶具命名的一道茶,俗称盖碗子、盖碗盅。

  茶树知识

  1、茶树的起源: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起源于距今1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对于茶树的原产地,近代一些学者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已经确认是在中国,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2、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

  一是以品种产地命名。如产于浙江省淳安县的鸠坑种、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种。

  二是以品种形象命名。如叶小瓜子的瓜子种、叶似柳树叶的柳叶种、叶形如槠树叶的猪叶种。

  三是以叶片大小命名。如小叶种、中叶种和大叶种。

  四是以发芽迟早命名。如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清明早、不知春和瞌睡茶等。

  五是以芽叶或叶片色泽和茸毛多少来命名。如紫芽茶、白茶和白毛茶等。

  六是根据产地并结合芽叶性状来命名。如产于云南勐海县的勐海大叶种,产于福建省福鼎县芽叶茸毛特多、芽色银白的福鼎大白茶等。

  七是按品种特点来命名。如叶片如槠树之叶、发芽整齐的槠叶齐,芽叶黄绿色、发芽早的菊花春,新梢生育期长、霜降前后仍有芽叶可采的迎霜。

  八是冠以地名或单位并加以编号的新品种。如龙井43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适制的龙井茶的新品种。浙农25和浙农113等为浙江农业大学育成的新品种,台湾1号至台湾15号等由台湾省茶叶试验场育成。

  (七)茶叶知识

  1、茶叶分类的方法

  按照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按照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按照加工过程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

  按照销路分为外销茶、内销茶、边销茶和侨销茶四类。

  按照生产地区分,如阿萨姆红茶、云南红茶、浙江龙井。

  还有则就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还有的将非茶之茶也列为一类,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

  2、茶叶依加工方式及发酵程度大致分为不发酵类、半发酵类及全发酵类,各茶类制造流程如下:

  不发酵茶类

  茶青——炒青——揉捻——干燥——龙井

  茶青——炒青——揉捻——滚桶初干——滚桶整形——再干——眉茶、珠茶

  茶青——蒸青——初揉——中揉——精揉——干燥——煎茶

  半发酵茶

  茶青——室内摊青萎凋——烘青——轻揉——焙干——白类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揉捻——干燥——文山包种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初干——热团揉——再干——乌龙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铁观音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炒青——回干——揉捻——干燥——膨风茶、白毫乌龙

  全发酵类

  补茶青——室内萎凋——切青——揉捻——补足发酵——干燥——切青红茶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解块——补足发酵——干燥——工夫红茶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揉碎——补足发酵——干燥——碎红茶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筛分——再揉——补足发酵——干燥——分级红茶

  3基本茶类

  (1)绿茶

  绿茶类属不发酵茶(发酵度:0)

  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原料: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香味: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

  性质: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茶性较寒凉、咖啡碱、茶碱含量较多,较易刺激神经。

  (2)红茶

  红茶类属于全发酵类(发酵度:100%)

  颜色:暗红色

  原料: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型和条型。

  香味:麦芽糖香,焦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

  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因咖啡碱、茶碱较少,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3)青茶

  青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发酵度:10%~70%)

  颜色:青绿、暗绿。

  原料:两叶一芽,枝叶连理,大都是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香味:花香果味,从清新的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略带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

  性质:温凉。略具叶绿素、维生素C,茶碱、咖啡碱约有3%。

  (4)白茶

  白茶属于部分发酵茶

  颜色: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

  原料: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制造,大多是针形或长片性。

  香味:汤色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

  性质:寒凉,有退热祛暑作用。

  (5)黄茶

  黄茶类属于部分发酵类(发酵度:100%)

  颜色:黄叶黄汤。

  原料:带有茸毛的芽头、用芽或芽叶制成。制茶工艺类似绿茶。

  香味:香气清纯,滋味甜爽。

  性质:凉性,因产量少,是珍贵的茶叶。

  (6)黑茶

  黑茶类属于后发酵类(随时间的不同,其发酵程度会变化)

  颜色: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是黑茶,但泡出来的茶汤未必是黑色。

  原料:花色、品种丰富,大叶种等茶树的粗老梗叶或鲜叶经后发酵制成。

  香味:具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性质:温和。属后发酵,可存放较久,耐泡耐煮。

  4、再加工茶

  (1)花茶

  花茶是将茶叶加花窖烘而成

  颜色:视茶类而别,但都会有少许花瓣存在。

  原料:以茶叶加花窖焙而成,茉莉花、玫瑰、桂花、黄枝花、兰花等,都可加入各类茶中窖成花茶

  香味:浓郁花香和茶味。

  性质:凉温都有,因富花的特征,饮用花茶另有花的滋味。

  (2)紧压茶

  紧压茶以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中国目前生产的紧压茶,主要有沱茶、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砖、花砖、黑砖、茯砖、青砖、康砖、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湘茶、紧茶、圆茶和饼茶等。

  颜色:大都是暗色,视采用何种茶类为原料而有所不同。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也属于深色。

  原料:各种茶类的毛茶都可以为原料,是属于再加工茶。

  香味:沉稳、厚重。

  性质:现代紧压茶与古代的团茶、饼茶在原料上有所不同,古代史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后干燥制成,现代紧压茶是以毛茶再加工,蒸压成型而成。

  (3)萃取茶

  萃取茶是以成品茶或半成品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的茶汁,经浓缩或不浓缩,干燥或不干燥,制备成固态或液态茶,统称萃取装饮料茶、浓缩茶及速溶茶。

  (4)果味茶

  果味茶是在茶叶半成品或成品中加入果汁后制成的各种含有水果味的茶。我国生产的果味茶主要有荔枝红茶、柠檬红茶、山楂茶等。

  (5)药用保健茶

  药用保健茶是指用茶叶和某些中草药或食品拼和调配后制成的各种保健茶。

  (6)含茶饮料

  含茶饮料是在饮料中添加各种茶汁而开发出来的新型饮料,如茶可乐、茶露、茶叶汽水等。

  5非茶之茶

  因制茶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出现了以茶叶再加工的茶,或将茶叶添加其他产生新的口味,称添加味茶。例如液态茶、茶叶配上草药的草药茶、八宝茶。有的根本是没有茶叶的非茶之茶,如:杜仲茶、冬瓜茶、绞股蓝茶、刺五加茶、玄米茶等

  6、古代名茶

  1、唐代名茶:顾渚紫笋、寿州黄芽、阳羡茶、蒙顶石花、方山露芽、仙人掌茶、六安茶、香雨、天柱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天目山茶、庐山茶。

  2、宋代名茶:顾渚紫笋、阳羡茶、瑞龙茶、谢源茶、蒙顶茶、双井茶、普洱茶、方山露芽、月兔茶、紫阳茶、信阳茶、仙人掌茶、龙井茶、洞庭山茶、武夷茶、灵山茶。

  3、明代名茶:顾渚紫笋、蒙顶石花、玉叶长春、真香、白露、阳羡茶、薄片、武夷岩茶、歙县黄山、云南普洱、天目茶、西湖龙井。

  4、清代名茶:武夷岩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普洱茶、祁门工夫红茶、闽红工夫茶、婺源绿茶、敬亭绿雪、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老竹大方、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屯溪绿茶、庐山云雾、南山白毛茶、凤凰水仙、闽北水仙、莫干黄芽、恩施玉露、温州黄汤、九曲红梅。

  茶具知识

  1、茶具的发展

  唐代,当时生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南、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书中还列举了煮茶、饮茶和储茶用具共24件,可见唐朝时茶具的生产规模已很可观。

  宋代,全国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各生产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河南临汝;定窑在河北曲阳;钧窑在河南禹县(古名钧州)。

  元代,青花瓷茶具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代,宜兴紫砂陶与瓷器同时发展,可谓并驾齐驱。“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紫砂茶具在工匠的手中式样不断丰富,艺术性不断增强,最终成为集金石、绘画、书法为一身的极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至今不衰。

  盖碗在清代颇受宫廷皇室、贵族,乃至许多高档茶馆的钟爱。此种茶碗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蕴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2、茶具分类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茶具所具用的原料紫砂陶,不同于一般陶土,陶泥县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壶的七大优点: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可文火炖烧;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便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瓷器茶具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薄胎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瓷器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更加艳丽夺目,惹人喜爱。

  玻璃茶具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传热快,易烫手。

  金属茶具

  我国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储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

  竹木茶具

  由于竹木茶具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在我国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更是随处可见。用竹木材质加工的茶具有茶盒、茶碗、杯盘、茶则、茶夹、茶针、茶叶罐等。

  二调查分析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现在也是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各种茶叶泡制的奥妙,根据不同茶类泡茶从而选择茶具,还有根据自身身体机能选择茶类。这些种种都是这几千年前人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精髓。再者,焚香品茶这一优雅的行为更是让后人们觉得品茶是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国度才能想出的雅致的生活方式。但是,经过这些日子对茶的各方面的了解,发现虽然我们国家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用茶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人对茶的流行程度似乎还是停留在几百年前,很多人还是觉得喝茶这一活动是上流社会的范畴,喝茶还是很难让一些平民百姓接受,特别是远离产茶区的人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问过相关的从事茶行业的人,并自己也有些想法。第一,绝大多数的人对茶叶的认识就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体,而他们宣传的就是一些产茶区,并介绍的都是名茶,这就导致一般的人们就会认为这些茶叶卖得很贵,但事实也是这样,一些名茶会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一斤,这就在一开始让人们了解茶的时候,一听价格就望而却步了。第二,单一的喝茶,茶汤的味道会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而我国将茶和其他饮料结合在一起喝则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第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而喝茶则讲究精心、调息,配合各种泡茶茶艺,这样才能真真品出差的韵味。第四,我国的茶叶产量还有望提高,在追究生产名茶的时候,也可以多产一些能被普通人接受的茶。

  三调查心得

  在未接触茶之前,我也和一些人一样认为,喝茶是一项很高雅的事,得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用来享受生活的。但真真接触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它,喝我们自己中国人真真的饮料,它不仅可作为饮料喝,还可以作为保健品。喝茶有诸多好处,其一它能将胆固醇,对于有“三高”的人来说,长期喝茶,能有效降脂,促进血液循环;其二喝茶能够减肥,对于那些天天喊着要减肥的人来说,喝茶不是为一种最轻松的方法;其三,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喝茶能够抗氧化,延缓人的衰老;其四,喝茶还能够延年益寿,纵观整个茶界,但凡在茶上有一定造诣的,都是长寿的。但是喝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喝茶也是会醉的,如果喝茶喝醉了,那可是比喝酒喝醉了更难受。

猜你感兴趣:

1.茶文化调研报告

2.茶文化的调研报告范文

3.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4.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5.茶文化的研究背景有什么

6.中国茶文化结题报告

    344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