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涠洲岛在什么地方怎么才能去到(2)

乐平分享

  滴水丹屏

  涠洲岛“滴水丹屏”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海蚀地貌,裸露的岩层有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异常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

  海洋公园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10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分属26个属科、43个种类。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海区特色生态系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的特点。

  涠洲岛灯塔

  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可观赏全岛风光 。

  涠洲岛开发建设

  2001年12月,海城区政府及涠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制定《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新建和完善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主题广场、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口公园、滴水丹屏、石螺口、芝麻滩、天主教堂等景点,以及景点道路、公共厕所、绿化长廊、停车场、景点标志碑、中英文解锁碑等配套设施。

  2010年,《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实施,涠洲岛成为继海南岛之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定位为发展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海岛。

  2011年3月份,《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获自治区批准实施;6月份,《涠洲岛鳄鱼山景区创5A规划》获自治区旅游局批准实施;8月份,涠洲岛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实施。此外,北海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北海银滩中区旅游规划》的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 2011年8月26日,广西在涠洲岛启动总投资逾3亿元人民币的首批10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以生态环保设施为主的项目涵盖景区及道路绿化、地质遗迹保护、垃圾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及酒店设施等。

  2012年12月14日,24个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项目在涠洲岛开、竣工,开工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一期、西南海岸整治修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等15个项目,总投资约11.2亿元人民币;竣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包括城乡风貌改造一期、鳄鱼山景区地质遗迹保护一期、天主教堂修缮及广场改造等9个项目。

  2013年,涠洲岛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亿元。涠洲岛南湾海景酒店改扩建、北岸生态休闲路等首批启动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涠洲岛人文风俗

  古诗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剧作家、诗人汤显祖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游览涠洲岛后留下一首诗《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其诗云: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从诗中的描述来看,汤显祖是从海上来看涠洲景色的,在明代,涠洲岛就是一个人群聚居的地方,当时涠洲已具一定的开发程度。

  风俗

  涠洲岛客家来源历史

  涠洲岛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是由于涠洲岛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涠洲岛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涠洲岛,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涠洲岛妈祖

  和中国沿海其他地区渔民一样,涠洲居民大多敬妈祖(当地人称“三婆”,因妈祖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为神明。涠洲三婆庙(又名妈祖庙,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部南湾港北部,庙建于火山悬崖峭壁下,依山傍海,建筑别致。因原天后宫由于处在悬崖峭壁下面,非常危险,便在它的前面模仿新建一座天后宫。庙宇呈褚红色,院内有棵老榕树蔽日成荫。每逢年节、渔船出海和返航,居民用鸡鸭鱼肉、珠宝敬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农历十月收获季节,渔民均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谢三婆保佑平安、丰收之恩。此举当地人称给三婆“还福”。涠洲岛三婆出游活动每年都举行一次,一般为年末举行。

  涠洲岛的地质地貌

  涠洲岛位于广西沿海大陆架之上,3亿年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八千五百万年之后一直处于陆地状态。直到五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早期,此处仍处于干燥炎热的大陆气候环境中。到2500万年开始北部湾地区才大规模沉降,形成浅海陆棚,到300万年北部湾北部海水又渐渐退去,一直到90万年之间,涠洲岛又成为陆地,呈现风化剥蚀状态。气候仍然温暖潮湿间或出现干旱。90万年之后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岛又一次处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万后的晚更新世后期,涠洲岛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现出现今的样子。在250万年之后到7000年之间涠洲地区发生了至少四期数以百次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了现在岛上地层主体。这中间涠洲岛多次发生海洋风暴以及地震及引发的海啸, 加上平时海水与海岸的相互作用, 形成了现今涠洲洲岛丰富多彩的海蚀、海积、海滩地貌。

  涠洲岛的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

  从地质状况来看,涠洲岛为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紫红色玄武岩风化物。岛之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东、西拱手一带最高,海拔均在75米左右,向北逐渐倾斜,到北部之北港村一带海拔降至20米左右,然后逐渐过渡到平坦宽阔的沙质海滩,地貌类型比较简单。

  涠洲岛的南半部以海蚀地貌为主,无论是海蚀崖、洞,还是海蚀台、柱发育得很成熟;北半部则以海积地貌为主,有沙提、渲湖、沙滩及礁坪。在海蚀地貌中又以南湾沿岸为典型。南湾原是一南边破口的火山凹地,被海水淹没形成海湾,其周围是火山沉积岩。在海浪和潮汐的交相侵蚀下,潮间带附近的岩石首先遭到破坏,便形成了呈层分布的海蚀洞穴,而洞穴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持后沿垂直节理断裂或崩溃下来,于是又形成陡峭的海蚀崖。东、西拱手间近5公里长的海湾上布满这种海蚀崖,它们高度在30~50米之间,坡度大于75°。

  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在崖脚下被保存下来的天然平台。

  南湾东侧猪仔岭脚下的海蚀台不但平坦,而且在其台面上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火山弹及共形成的冲击坑。每当台面上的火山弹被冲走后,海浪还会挟带岩屑继续磨蚀那些坑坑窝窝,使之形成大大小小的圆桶状瓯穴。海蚀产台上有时会残留下一些坚硬的岩石柱体,这就是海蚀柱。猪仔岭就是一个巨大的海蚀柱,高35米、宽不足30米,长却有100米左右。

  涠洲岛的海滩以宽阔平坦的沙质海滩为主,一般宽150~300米,沙砾层厚4~8米,平铺于玄武岩之上层部岸断间或有玄武岩出露。潮间带一般比较宽阔,最宽者可达150米。潮下带宽约60米,有珊瑚分布 。珊瑚的下面就是礁坪。被波浪打碎的珊瑚残体很容易与壳沙砾等堆积胶结成海滩岩。涠洲岛北港一带的海滩岩从古泻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带上部,覆盖于玄武岩之上。

  原来的火山口已变成了南湾的深水良港,火山形态十分明显,火山口为高达50~80余米的弧形陡壁。

  涠洲岛北部潮上带有新老两道沙堤,南部海蚀崖上有三层海蚀洞,崖脚有两极海蚀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涠洲岛一直在间歇地抬升,其幅度可超过20多米。


涠洲岛在哪里相关文章:

1.2017北海免费景点

2.广西旅游十大必去景点

3.涠洲岛二日游攻略

4.北海的名胜古迹

5.2017北海免费旅游景点

286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