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出人头地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莉莎分享

  出人头地的典故: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出人头地的汉语词典解释:

  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明张宁《方洲杂言》:「黄素负气,因与二公有隙,奋笔批予卷,有‘大廷之对,必出人头地’。」

  ●清李渔《怜香伴·闻试》:「妙算神机,出人头地。」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

  出人头地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卓尔不群 高人一 鹤立鸡群 高人一等 卓绝群伦 头角峥嵘 出类拔萃 头角崭然 佼佼不群 出头露面 出一头地 崭露头角

  反义词:庸庸碌碌 相形见绌

  用出人头地造句:

  (1) 当一个男人完成一无所有到出人头地的阶段,就很难再拥有亡命之徒的勇气和拼劲。

  (2) 人们都想位居别人之上,出人头地,所以触犯,一个人所厌恶的对象,虽然会引起他的憎恨,但不至于有大的危害。如果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无法挽回的过失往往是由于骄横傲慢造成的,而放纵自己的情感就会沉湎于嗜好和欲望之中。

  (3) 为自己的事业日夜兼程,总想着出人头地;为自己喜爱的人身心疲惫,总想着朝夕相处;为自己的兄弟在所不辞,总想着手足情深。

  (4) 惟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莎士比亚

  (5) 妻子如果一方面要把丈夫紧紧抱到怀里,一方面又要他出人头地,天下根本没有这种便宜的事。柏杨

  (6) 所有父母都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儿女出人头地。

  (7) 惟有埋头,才气出面,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

  (8) 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

  (9) 为了能让爸爸出人头地,奶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10) 人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才能出人头地。

猜你感兴趣:

1.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2.风烛残年的成语故事

3.一诺千金的成语故事介绍

4.运筹帷幄的成语故事

    39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