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优秀论文示例

坤杰分享

  哲学强调教育本质的探索,,有很多的论文都论述了论哲学与教育之间关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论文篇一

  论哲学与教育以及休闲的关系

  摘要:哲学强调教育本质的探索,当个人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不同时,相对的也会影响对教育推动的态度与策略。欲有效地推动休闲及休闲教育的发展,就应厘清哲学与教育及休闲的关系。本文探究了休闲与教育有关的哲学范畴,阐明了哲学与休闲及教育的关系,揭示了哲学对休闲及休闲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哲学;教育;休闲;关系

  不论对休闲还是休闲教育而言,借助哲学的思辨,可以帮助我们思索其应有的本真面貌。哲学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它是思辨的、规范的,哲学是探寻回到事实本身,哲学所探讨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不管从历史发展或是其探究的历程来看,两者都是紧密相关的。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1.历史发展视角下的哲学与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渊源:首先,哲学的发生源自于教育的需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哲学的发生乃是当时教育的需要。古希腊为哲学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在本质上与科学没什么差别,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以纯自然的形式或变化为主,不涉及人生的基本问题。而开始以社会人生为研究对象,则是由当时古希腊的游方教师传播青年道德、政治与城市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在实际教育经验中,开始发生了个人与世界、社会,知识与行为等彼此间的关系问题。因那时实际教育上的需要,才把哲学的研究由对纯粹自然的研究转到社会人生的研究中来。教育问题不仅与哲学有深厚的渊源,其亦与休闲有深刻的渊源。在休闲的词源学考察中,西方最早具有明确休闲内涵的词汇是σχολ?耷(scholē),它并没有成为英语“leisure”一词的词源,而是演变为现代英语词汇“school”,由此可见休闲与学校两词汇之间的渊源。诚然,休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其次,教育理论的实施是随主流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化的。哲学不但起源于教育,并且对教育影响深远。一部西方教育史,不仅是各时代的教育理论和实施,它也是当时主要哲学思潮历史变迁的反映,古罗马的实用教育,乃是当时崇尚辩说的哲学思潮的表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教会人们如何理性与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潮在于追溯希腊罗马的文献,重视古典文艺,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便是此时期的特点。随着自然科学逐渐发展,哲学思潮便趋于重视感觉经验,提倡直观教学和尊重科学知识,带有唯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18世纪个人主义的哲学崇尚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其教育的目标变为注重个人人格的发展,尚自由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哲学方面,另一种反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潮――社会主义也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引起了注重教育之社会功能的“社会教育学”。一战以后,国际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潮又一次膨胀,教育理论的理论和实施注重促进民族间的谅解和维持国际和平,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以及阶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始终是追随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迁的。

  2.教育历程中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之观。首先,教育目的是一切措施的方向及考核教育成效的标准。如何决定教育目的,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亦即哲学的问题。一般探讨哲学思想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可从两方面讨论: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究竟是永恒不变还是不断改变的?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应以何种目的为中心,究竟是启发先天理性,还是重视经验改造?或另有其他目的。以上这些议题,都需要以哲学的观点为根据,加以判断与指引。其次,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呈现,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哲学的观点,既会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当然也会影响教育内容,亦即课程的抉择。倘教育目的主张追求永恒不变的知识与真理,则课程内容将会重视理论与普通科目,以及强调思考、领悟、鉴赏等类知识。反之,如认为教育目的是不断改变的过程,则较重视实用与经验科目,强调知识需透过经验的改造,且与生活相结合。哲学既然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或教育方法的抉择。选择哪种教学或教育方法,需要哲学的观点来衡量。

  二、哲学与休闲的关系

  从上述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来看,两者似可比拟成手段目的,哲学好比是实体,教育为实用。然而就休闲与哲学的关系而言,则较属于目的与理想的关系。从哲学的起源脉络来看,休闲始终是哲学追求的目标或理想,然而随着休闲观念的转变,休闲却有逐渐世俗化、物欲化的现象,偏失了原有的理想与完美,此时,休闲有赖哲学予以导引、纠正、丰富。

  1.休闲是哲学追求的终极理想。古希腊传统认为休闲是一种允许个人得以探究真理的状态,它的精髓在于其为一种非功利性、无实用价值、完全发自内在动机对真理与生命的探索。亚里斯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深思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钐�,即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沉思、从容、宁静和忘我。因此,休闲是对意识、精神、个性的开发。■可以说休闲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目标。

  2.哲学可以指引休闲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往更为充裕,然而人们休闲活动的方式却出现日益贫瘠的现象,这些情形都违背了休闲原有的理想,亟需予以矫正。透过哲学的批判与引导,可指正人们不当休闲行为,换言之,休闲一方面是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亦需以哲学作为指引方针。

  3.哲学可以满足休闲需求。许多人从功利的眼光来看休闲,认为休闲对生活的改善没有任何帮助,亦即古人所说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将“嬉”视为学习或成长的障碍。换个角度来看休闲,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之余,最需要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充实,休闲即是实现或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良方。被一般人视为无用的休闲,虽然表面上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却都是忙碌、紧张的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精神家园。透过哲学的深思与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休闲的乐趣,提升生活的品质,满足休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人的目标。   三、哲学与休闲教育之关系

  从哲学之观点来看,休闲教育是哲学的实践与推行,若从休闲教育之视域以观,休闲教育则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休闲教育的理解各有分殊,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通过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技能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使人们有能力参与某些休闲活动,从而引发其对休闲活动的兴趣。通过休闲教育确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较高层次的休闲,就必须开展休闲教育,“这里须有某些课目专以教授和学习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可见,亚氏从可感触的现实生活出发,强调休闲的价值和重视休闲教育。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在学校可以学习及培养休闲技能与兴趣。休闲教育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对休闲的正确认识,任何教育的内涵与措施,都有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作为基础,休闲教育亦不例外,是以推动休闲教育,应以正确的哲学观念作为引导,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完善的休闲教育政策,规划可行的休闲教育策略,推动具体的休闲教育活动,进而达成休闲教育的目标。

  1.哲学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休闲教育就是要启发与实践并追求人类最原始的休闲观――生命价值的实现。若从休闲教育观点来看,休闲教育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活动纯粹是无所为而为,自身即是目的。休闲教育是伴随休闲而出现的产物,它作为休闲的必要准备,良好的休闲价值观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并能从休闲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人生,而它的获得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休闲教育也是让人们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培育人们深刻的观察力。休闲教育也将有利于引导人们的学习和行为,使之能向社会最高层次和最持久的价值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哲学的理念或理想,都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方能成功。

  2.休闲教育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在教育与休闲关系的论述中,我们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多半随着哲学的思潮而变迁,换言之,哲学是引导当代教育取向的指针,休闲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之一,自然亦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由于哲学是一种价值批判的学问,对于休闲教育的价值,正可以透过哲学的批判与省思,加以衡量和判别。休闲引领教育,教育回归休闲。在教育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对价值进行重新安排,在一个以休闲为中心的社会中生存。休闲教育从价值观、兴趣、欣赏力和技能开始,包括各种休闲技能,它不光指明休闲的方式和时间,而且指明其原因。如果从理性主义观点来看休闲教育,认为它的规划或实施需要从理性出发,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遵从一定的步骤,发现所有可能的方案,洞察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强调成本效益的方案。如果从存在主义观点来看,则从自我认识出发,强调休闲教育的个人化与主观化。休闲教育旨在启发个人存在的意义,因而休闲教育政策制定的重点在鼓励学生自我识别、自我存在的重要,学习的自由与个体想法的尊重。此外,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多元存在,重视观念的解构,反对传统机械的决定论,反对权威,重视分化倡导差异同等特征,对于休闲教育规划与实施,自然产生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我们理解休闲教育需要哲学的引导与批判,此外,我们也理解,哲学所勾勒的休闲理想愿景有赖休闲教育予以实践与推动,人类期待生活的美满与完善,并非凭空而谈,只要透过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动,即可以圆这个梦想。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论文篇二

  哲学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为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创造和发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目的是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提供给人们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和观念。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相应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那么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是什么呢?

  一、 哲学和教育有关系吗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它认为美德是可学可教的。这一命题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阐述、发挥,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是完善的人和完善的生活,这些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就意味着一个完善的国家的生活。对于一个完善的国家来说,就需要一个哲学王去统治。哲学王是最具有哲学智慧的。事实上,“美德即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善”需要去了解,并且他相信实际上是能够去了解的,不过了解的方法不是去靠直觉、臆测或机遇,而是要靠可传授知识的教育来引导和塑造完善的公民。如果道德是知识,那么道德就是能够传授的,因而传授道德的教育机制就是一个好国家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有了良好的教育体制几乎一切都可得到改善,如果忽视了教育,国家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无足轻重了。抱着这种信念,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 。

  二、 哲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1.没有教育,也就没有人类哲学思想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和生活习惯,积累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经验,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同时,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嫩弱无知的初生婴儿要能长成为营谋社会生活的成员,即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也需要成年人的抚育和培养。这样,便产生了教育。

  所以,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执行着两种社会功能,即通过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首先,通过教育,使得后人可以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利用前人所积累的技术,不断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的语言和交往,使得人类的大脑器官愈来愈发达,从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而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正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所以可以说,教育是人类理性思维赖以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于是,我们说,没有教育,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同样,没有教育,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是不可能。而且,没有教育,哲学思想的传承也是不可能的。

  2.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包括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然,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一经产生之后,其理论思想,往往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西哲学思想对教育的指导作用上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大多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一致、自然与社会统一就意味着天下太平,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教育也体现了这种重视人际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特征。如孔子的《论语》一书中,在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按照孔子的哲学观,教育是一种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工具,所以,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在哲学观上与孔子如出一辙,因而,在教育观上也是师承孔子,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根据哲学上的“人性论”而规定“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而墨子的实用理性教育观,荀子的“外塑”教育信念明显不同于孔孟,其根源在于他们之间的哲学观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传统的教育,就是中国哲学观的教育解释。从西方哲学来看,如在古希腊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人自身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就充满了对人的尊崇和歌颂。又如大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认为对哲学的理解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像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杜威一样,赫尔巴特进行了多年的哲学思考,并把教育学作为这种思考的某种实践关怀的体现,而其教育学又在某种程度上扎根于其哲学思考。在赫尔巴特的哲学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哲学论述:“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其哲学的密切关系,其教育学思想是有根有本的。这一例子也充分证明了哲学思想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之,我们如果将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教育看作是一种实践的话,那么,他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其中包括教育实践活动;但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包括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引导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于是,在理论和实践关系背景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得到了一种合理的诠释,即哲学是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理论依据,而教育则是哲学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视为塑造理智和情绪的基本素质的过程的话,哲学也可以定义为教育的一般理论。”这就指明了教育需要哲学思想的引导,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如此。

  三、 哲学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哲学观影响着教育观,哲学思维方式影响着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在教育思想领域具有建树的教育家,大部分出身于哲学家。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谱系也几乎都是哲学家的贡献。如斯宾塞,作为哲学家,是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所以在《教育论》一书中,斯宾塞提出了著名的实科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就是基于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在这一教育思想中,他认为,在所有知识中,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自然科学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彻底改变西方传统文科教育,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准备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价值观铸造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重视科学的新传统。所以,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代,离开了哲学家对教育的贡献,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差不多是空白的。

  而且,哲学的转向即会推进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各种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关于人的问题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变革,也自然引起了教育中对人的问题的看法,同时改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四、 教育对哲学的贡献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是教育家,以从事教育活动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途径。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相当大的成分上都是教育思想。就拿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孔子来说,他同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是通过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哲学思想,扩大影响,不断地表达和检验他的哲学思想。所以可以这样说,哲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对教育的思考来表达他们的基本哲学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实施教育来检验他们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也有类似情况。杜威曾说过,欧洲哲学思想是由教育发源的,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等人,无一不是以教育为阵地来研究、传播其哲学思想。“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从这点来说,所有的有实践关怀的哲学家都同时应该是教育家。即使是严肃意义上的哲学家如康德和施耐尔马赫,也开过“教育学讲座”。如赫尔巴特于1808年接任了科尼斯堡大学康德哲学的教席,在那儿度过了四分之一世纪,并达到了他学术的高峰。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比较大,并表现出更强烈的实践关怀,即教育关怀。所以说,哲学思想的进化也离不开教育这种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教育,那么这些大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就无从谈起了。

  五、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根本指导思想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教育,只有在坚持这一哲学世界观指导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同时,教育的不断发展,也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贡献。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249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