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春芳分享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一: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二: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北宋两次改革在中央集权统治一体化中起了一定的调节和完善的作用。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设置“祠堂” 、“ 义庄” 、“族产” 、“族规” 、“ 乡约” , 发挥了宗法血缘的统治功能。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 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顿, 如庆历新政中的“均公田” 、“厚农桑” , “减摇役” 。

  以上这势都是书宋两次改革对专制丰只中来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从社会的改进, 历史的发展来说, 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没有成功; 但从加强宋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体化来衡量, 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 财政经济的治理, “重农桑” 、“均公田” 、“ 减摇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 市易法” 等等, 限制了兼并, 扩大了财政税源, 这就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体化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

  庆历新政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机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 不敢太多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三:越南李朝对广西的三州大屠杀

  公元1075年,取代黎朝的李朝,趁北宋王安石改革政局不稳之际,动员了十万大军入侵宋朝,借口“先发制人,打败宋朝进攻李朝的阴谋”,企图攻占中国的两广地区,分成水、陆两路向宋朝进攻。

  越南军队攻入宋朝边境,先後攻陷钦州、(今中国广西钦州)、廉州(今中国广西合浦)及邕州(今中国广西南宁)等地。越南将领李常杰在整场战事中最瞩目的行动,就是进行了大屠杀。

  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万人马入侵,邕州知州苏缄带领全城5万军民在邕城奋战,后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苏缄以"吾义不死于敌手"的英雄气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国。

  当攻陷邕州後,由于知州苏缄不愿降服而自杀,全城军民“无一人降者”,于是李常杰便“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常杰等俘虏三州人而还。”

  李常杰组织的这次侵略和大屠杀,自然引起宋朝的震怒,随后宋朝便调集数十万军队和民夫反攻,大败李朝军并进逼升龙(今河内)附近。不过战事进行了三个月拖到了雨季之后,宋军半数患病,且因洪水泛滥而粮道中断,李朝军又不断进行袭扰,战局陷入僵持。

  此时,李常杰也开始明白以本国的力量难以对抗宋朝,认为应该乘机议和。于是,当李朝仁宗表示愿对宋纳款称臣后,宋军就于1077年撤兵。宋朝虽然没有消灭越南李朝,但是终于遏止了越南的侵略野心,接着越南便将扩张的对象转向弱小的占城国。


看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的还看了:

1.宋朝历史故事

2.宋朝历史

3.宋朝历史成语典故

4.宋朝爱国名人故事

5.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324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