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故事>

励志的名人传记

鸿宇分享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找一些励志的名人传记故事来看看,那么励志的名人传记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的名人传记故事:墙外的苹果比墙里的甜

  在古巴首都大哈瓦那,一个7岁的小男孩整日穿梭于风雨中,他的任务是负责给在煤矿做工的父亲送早饭、午饭和晚饭,每跑一趟都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

  有一座操场是他的必经之路,那是一座田径场,是古巴简易的国家训练中心,里面有许多和他一样大的孩子正在训练,他们的目标是参加国家大型运动会、美洲运动会,甚至世界性的奥运会。

  他渴望有这样一个机会,但家境贫寒的他上不了学,于是,他便利用每日送饭的空当趴在墙头往里面观看,热闹非凡的场景和异常激烈的比赛让他眼花缭乱。为了躲避保卫人员的目光,他选择了一个墙里面种有苹果树的地方,苹果树的叶子可以遮挡他瘦小的身影。

  回家时,他央求母亲,他想上学,想去那座操场进行训练,他想成为明星,因为他喜欢体育,喜欢运动。母亲叹了口气,说道:“孩子,你父亲每日拼死拼活地劳动,也只足够这一大家子糊口,我们没有钱,如果你想训练,就选择跑步吧,你可以每日计算你送饭的时间,如果哪天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煤矿,你就成功了。”

  这个黑孩子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每日都狂奔着,只是路过操场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趴在墙头的老位置上张望,直至送饭的时间快要到了,仍然舍不得离开。

  那棵苹果树有许多枝条探到了外面,上面结了许多苹果,但墙外边的那些苹果总是没成熟便被路人摘得七零八落,只有几枚墙内的苹果仍荡漾在风中。

  苹果成熟的季节,他想着可以给母亲捎几个回去。在找寻苹果时,他意外地发现墙外边依然挂着一枚不太好看的苹果,他摘下来咬了一口,感觉十分香甜可口,于是,他想办法跳进了墙里面,将里面的苹果摘了个精光,他想让母亲品尝一下这人间鲜果。

  母亲十分感动,放到嘴边咬了一口,但他从母亲的表情中发现了异样,便问母亲:“不好吃吗?我吃了一颗不太好看的,挺好吃的呀!”母亲回答说:“挺好吃的。”

  晚上,他吃了那些苹果中的一颗,感觉酸涩得厉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墙外的苹果比墙内的甜吗?他便去问母亲。

  母亲语重心长地解释:“那是因为墙外的苹果经历的困难比墙内的多,墙外邻路,多灰尘,多经历雨雪风霜,路过的人也多,自然使得墙外的苹果学会了坚韧不拔,所以结出的果子才更加香甜。”

  他恍然大悟。

  从那天起,他不再留恋那墙内的风景,每日坚持跑步,这样的日子坚持了8年。

  这个叫罗伯斯的年轻人,从2006年开始在体坛崭露头角,他打破了世界冠军刘翔保持的110米栏的世界纪录,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

  墙外的苹果总是比墙内的甜,因为它经受了更多风雨的洗礼和世间的磨难。它的个头可以卑微,可以毫不起眼,但只要挺过去,到了成熟的季节,就一定可以成为最香甜可口的人间鲜果。

  励志的名人传记故事:一株茁壮成长的野草

  没有上幼儿园、上学后不择校、不补课、不上兴趣班、有些课还不上,一个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规”出牌的男孩儿,2011年却以全额奖学金走进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

  这个男孩儿叫张维加,1989年12月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是一位电脑工程师。

  张维加5岁时,随父亲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户。父亲将他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幼儿园就在父亲的办公室楼下。可只上了几天,小维加就说没意思,不想去。父亲也不勉强他,让他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己在工作之余教他,自己准备教材,出题目,做算术,100以内加减,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他也做了不少。另外就是看小人书,几天就能看一本。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他早会了。

  张维加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书。小学二年级时,张维加就把父亲的《传统相声集》翻得纸都快掉下来。整个小学阶段,父母从不催他做作业,父亲还喜爱给他讲历史故事。父亲没空的时候,维加就自己找书读,有时兴趣来了,他还喜欢动笔写写,在家里的白墙上涂鸦,父母也任由他写,不打不骂。到了小学高年级,张维加读书的兴趣更浓了,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小维加看书的速度飞快,母亲要看一个星期的书,他只要一天就能看完,而且记性特别好。当他一口气吞下《上下五千年》后,还能述说其中的场景细节。初中时,他去图书馆借书,别人是一本或几本的借,而他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几十斤重。因为还得及时,又爱惜书本,图书管理员对他这个爱看书的孩子格外喜欢格外关照,总是满足他的要求。

  到了高中,张维加依旧喜欢读书,常常泡在图书馆里。有好几次,到了晚上就寝时间,满学校找不到他人,后来才知道,他先蹲在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要关门,他就拿着书蹲到还没关门熄灯的计算机房里学习去了。为了尽兴读自己喜爱的书,维加曾找到高中校长,说他有些课程早就自学看完了,能不能不上那些课?校长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商量之后,同意让张维加免试部分课程。此外,张维加没有参加过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学校也没有动员过他参加。

  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范围的论文,当时在浙江没有教授能在第一时间读懂这篇论文。论文推荐上去,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张维加也因此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又赢得了大半年自主学习的时间。

  张维加也玩电脑。也许是与父亲的工作有关,张维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买了电脑,但他只是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他不爱玩电脑游戏,高三时虽然玩过一段游戏,可很快就停手了,说那纯粹是跟着编程玩,没意思,转而还是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有时间还背起了牛津大词典。

  进入北京大学后,张维加的知识面与专业深度让人惊讶,赢得了不少教授的青睐。又因为他学术上的谦虚、勤奋,结识了许多圈内的牛人。82岁高龄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凯华,与他成了“忘年交”。被誉为“嫦娥之父”之一的77岁的欧阳自远教授,也是张维加的好朋友。有这样的“朋友”,张维加如虎添翼,本科四年,他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世界三大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论文7篇。

  大学毕业后,经北京大学教授的竭力推荐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审核与两次共两小时的面试,牛津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向张维加伸出橄榄枝。张维加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顺利飞到牛津大学,攻读他喜爱的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2012年,他被享誉世界的成立于1820年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成为迄今为止这个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聊起今天的成就,张维加很是感慨,他说应该感谢也很庆幸在国内的学习生活,是家庭、学校给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在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近读书的,分别是三墩小学、三墩中学;高中时的杭州市第二中学及大学时的北京大学,都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说到这些国内的学校和老师、教授,张维加颇有些激动,他说自己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

  张维加是一株野草,一株没有受限于或方或圆的盆景的野草,一株吸天地之精华灵动伸展的野草。

164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