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理论>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经济形势(2)

秋梅分享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实现途径》

自198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后,《形势与政策》课开始起步建设。其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多部门接连几次下文,从战略的高度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把《形势与政策》课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规范化方面,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全面准确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有效载体。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已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多元思想相互碰撞,如何在这个异常复杂的时代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时政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很多高校领导认为高等院校应该集中精力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缺乏深刻的理解,肤浅地认为该课程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来了解,没有必要再单独花费人力物力来开设一门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个混学分的课程,学习意义不大。这样的认识水平,必然导致该课程的地位日趋“边缘化”,最后流于形式。

(二)组织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性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既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同时也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工、团委等多个部门,一些没有成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和设置专门的课程负责人的高校,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或高校内部互相推诿,导致该课程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局面。在课程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将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时安排上能少就少,有些院校直接以参加讲座或各种学生活动来替代常规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也多以晚上、周末等这样的非正常教学时间。

(三)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形势与政策》课是集理论性与实政性于一体的课程,其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变化快、时效性强,所以很难像其他四门思政课那样编制统一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往往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判断和积累,随意性很强,如果老师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教学内容混乱的现象,而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匮乏,教学手段上仍然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必然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1]。

(四)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

首先,由于目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任教资格难以把握,大多数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将精力集中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完成预期任务,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谈不上相应的教学研究;同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并入教务系统,缺乏学生评教的环节,也躲过了教学督导的检查,成为教学评价的盲区。其次,由于该课程周期性长的特点,使得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针对学生的科学的评价模式,往往只是让学生交一篇论文或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纸质试卷问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网上随手抄一篇了事,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既不利于该课程的建设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五)师资队伍薄弱,缺乏稳定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大致由以下三类人员组成,一是专职教师;二是思政课的兼职教师;三是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辅导员等。在这三类人员中,第一类只占了很少的比例,大部分都是二、三类人员,由于学科背景、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个人精力有限,兼职教师很难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出整块的时间从事课堂教学及研究工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科研意识不强,没有强烈的课程归属感及清晰的教师发展路径,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这些都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难以达到同其他课程相比较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度

《形势与政策》课该不该管理,如何管理?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16号文件就明确将《形势与政策》课确立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既然是必修课,那么《形势与政策》课就应该由专门的教学院部来统一管理,即由各校的思政课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牵头管理。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及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人员都要共同参与进来,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应该是一个一方牵头,多方管理的局面。按照这一思路,各高校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书记或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生所在各院系负责人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具体实施,下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作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各项建设任务逐步落实到位。同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与督导,对课程设置规范、教学效果好的学校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落实不到位、教学效果差的学校要积极整改。

(二)入计划、保课时、小班化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要把《形势与政策》课正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四门课程一视同仁,编入教学计划,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录进教务系统,排进学生课表。严格课堂管理,对学生的考勤、纪律、课堂表现等做好记载,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落实情况做好检查,规范教师的调停课手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正规军”,脱离“游击”身份。

其次,实现“全覆盖、不断线、长流水”,即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时数不少于128学时,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时数达到96学时,计1个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不应少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学时。

再次,注重合理设置课堂规模。在现有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各校教室等教学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按合理的比例配备师资力量,授课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尽可能地减少100人以上的课堂规模,鼓励小班化教学。

最后,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当前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因校制宜,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需求,充分保证教学时间,并做到合理安排,尽可能把《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安排在白天授课和周一至周五教学日授课。

(三)紧跟形势发展,充实教学内容,构建“重点+常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参考教材的空缺是该课程建设长久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要科学编选适宜的教育教学材料,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采用“重点+常新”的模式,总体框架基本保持稳定,突出重点问题,并不断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为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重点内容选择上,要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南,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历史与现状的关系,使新形势下政策教育教学充满“厚重感”。既要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内容涉及的当前形势,同时还要适当地分析形势发展的过程和脉络。各高校可以根据每年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组织专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其次,教辅材料的选择应具有权威性、可靠性、鲜活性的特点。权威性是指国家教育部、社科司等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或推荐的教辅材料,有助于把握重点、体现教育内容的政策性与针对性;可靠性是指所用材料为信誉度较高的国家知名出版社出版或发行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等,以确保材料相关内容的准确性;鲜活性是指选择的材料能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现实性强等特点,另外还要具有吸引力。

再次,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广泛收集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资料,包括图片、新闻报道、背景分析、影音视频等,构建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料库。

(四)优化考评方式,健全考核体系,探索教学相长的师生评价模式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有评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检验功能[2]。

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知层面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即考查学生是否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入脑入心,这方面可以通过对课堂活动(演讲、辩论、讨论)的参与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等反映出来,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足以达到全面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还应该建立动态的考评机制,即从学生的行为层面加以考核,这就不仅仅是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了,还需要校团委、学工处、学生辅导员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将学生平时在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寒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量化评分,考查学生的价值实践水平。最后综合8学期的考核情况形成总成绩,给予学分和评价。这样将“静”与“动”相结合,知识层面与行为层面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一是要建立日常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详实、教案和课件的编写制作是否符合大纲的要求,资料是否详实。二是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评教机制,将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逐项评分,对于连续两次评分末尾的老师要调离教学岗位。三是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省、校、院三级督导严格监控课堂教学,定期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情况。对于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好、学生喜欢、督导认可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津贴等方面优先考虑,反之则不予考虑。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行,严格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经过科学的选拔。从申请教师的政治素养、学科背景、从教经历等方面加以遴选,优胜者进入到试讲环节,专家评议通过后方能取得任教资格。对于新进教师,必须先经过培训,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方能上岗任教。其次,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的比例将师资力量配齐,同时,专职教师数量应达到总人数的80%以上,承担80%以上的教学工作量。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培训。要将培训工作固定化、常态化,各高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和其他相关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到城市、农村、工厂、企业、革命老区、改革前沿等地方,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同时也可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或举办教学观摩课、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加强同行间的相互学习促进。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钓鱼岛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__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猜你喜欢:

1.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2.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3.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4.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272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