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的论文发表

秋梅分享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生都要经历的教育,它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家庭教育的论文发表篇1

  浅谈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中的第一堂课,在幼儿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跟父母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早期的教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对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引起重视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协同合作

  对幼儿的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教育或者是幼儿园教育其中任何一方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教育,而是应将这两种教育相结合,通过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配合,制定更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起到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家庭要监督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是否适合幼儿学习;而幼儿园要监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否因为溺爱而忽略了对幼儿的正确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起到一种奠基的作用,对于幼儿将来的成长及发展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需要家长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积极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建立起互通的教育空间,使幼儿得到更健康、全面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论文发表篇2

  试谈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和相关政府部门开始关注靠国家较低的补助金来维持生计的家庭(低保户),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照顾,以便使其早日摆脱贫困。但仍然有一部分家庭,成员们的生活水平接近于低保家庭,却未能享受政府的相关福利政策,我们称之为低保边缘家庭。而对于低保边缘家庭(包括低保家庭)而言,摆脱贫困首先应当解决好教育问题。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渠道,但对于农村低保边缘化的家庭,往往是难以承受高额教育费用的。这样的冲突对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发展非常不利,甚至会导致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难以脱身。针对此类现象,国家历年来推行的义务教育及非义务教育救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人力资源能力,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弱势地位。但是改变的程度往往还取决于国家是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而在贫困家庭教育救助中,农村低保边缘家庭非义务教育救助更为重要,因此,本文在研究如何实施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救助政策的不足和影响因素,并对实施教育救助政策提出几点建议,以求完善我国教育救助政策体系。

  一、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近年来,国家针对家庭困难子女的教育救助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其中包括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该政策的内容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该项政策在全国得到了全面实施。在高校教育救助政策中,已经开启了多项教育救助措施,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助学岗位、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此外,许多社会上的慈善机构也专门设立了救助项目,如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未来工程”、邵逸夫基金会、日本住友商事奖学金、“赢创奖学金”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社会和政府对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的重视,为其能够更顺利地完成学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制度化水平低

  我国目前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大学教育这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大都不是长期性的,没有专门设立针对此阶段的教育救助政策,该阶段的制度化建设尚需改进和完善。国家虽然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教育救助的实际实施只是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所提出的大部分救助政策都较为笼统,不够细化,也没有规范教育救助工作,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教育投资的效益是长远的,需要一个较长的等待过程,而且取得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而不是经济效益上。所以,政府可能更乐意将资金投入到见效更快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使得我国当前教育救助水平不高,制度化水平持续低下。

  (二)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及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

  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救助的规模,对于农村低保边缘化的家庭来说,不堪一击的经济基础和越来越严峻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其无法应对和满足当前孩子的教育要求。农村低保边缘化的家庭经济承受力非常有限,国家在有限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教育费用的连年增加,这一方面也加剧了家庭贫困。调查显示,农民储蓄的首要目的就是“攒学费”,远远高于养老、买房等。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还不及同期GDP的4%。过少的教育救助经费投入使得国家家庭教育救助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救助程度不高。另外,奖学金往往与成绩挂钩,并非是专门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而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教育救助方面投入的基金较少,即使实施了救助,往往也是一次性的救助,金额大多在3000―5000元左右。显然,这些资金不足以帮助贫困家庭应对上万元的教育费用,很多家庭仍然无法支付巨额的教育开支。

  (三)社会慈善事业较少

  从理论上来说,实施教育救助的主题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仅局限在政府部门。在当前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而低保边缘家庭贫困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下,只依靠政府是难以实现对低保边缘家庭及低保家庭的社会救助,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救助,这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是否真正脱贫及家庭将来的生存发展。因此,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及相应机构的作用。而我国的社会教育救助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如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等。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较少,并且社会各界的投资大都具有目的性。

  三、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实施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承担救助责任

  高校是直接培养学生的教育机构,而政府则是承担安排制度、提供资金、组织实施和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高校应该在积极配合国家的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救助,而政府则要承担主要的救助责任。政府承担救助责任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组织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发展慈善事业。比如,利用明星效应,用明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去带动社会大众奉献爱心。第二,政府要协调好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让三者各自发挥其功能。民政部门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向高校提供救助数据和档案,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工作,教育部门应及时向高校提供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组织高校实施救助。

  (二)拓宽筹资渠道, 确保资金支持

  拓宽筹资渠道,确保资金支持对于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是最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组织设立救助基金,鼓励学校辅助救助,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减少公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本。政府机关应协调配合,建立教育专项基金,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保障资金的稳定性。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贫困子女的教育救助宣传工作,尽可能多地为贫困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有能力、有爱心的群体尽其所能地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教育问题。另外,在学校、街道办事处或企业等地方建立教育捐助站,政府对其匹配相应的事业编制,形成一个全社会教育救助的网络平台,使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有更广阔的渠道奉献爱心。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保证爱心资金的支持落到实处,避免非法分子趁机得利。从长远角度来看,社会捐助应当从政府部门转到非盈利的社会工艺组织。而政府则应当有意识地为其创造条件,推动其快速发展。

  (三)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

  保证教育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是实现教育救助制度化的必然要求,政府在积极承担教育救助责任的同时还要保证教育制度的有效运行。为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高校应该适当地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救助方案,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或工作帮助家庭缓解经济负担。同时,要想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地方政府应该规范好教育救助实施的救助条件、救助内容、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等,使救助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实施。为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社会组织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尽可能多地设立教育救助项目,拓宽救助资金的来源,保持救助稳定发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救助效益,使尽可能多的农村低保边缘化家庭获得教育救助。

猜你喜欢:

    346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