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秋梅分享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较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下载篇1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现代文学接受与教学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区化等显著优势,它对当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的繁盛逐渐模糊了生活与文艺之间的界限,电子、数码技术的发达使生活得以媒体化呈现——网络直接化入生活;生活也日渐强调形式、注重视觉愉悦。为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高效、合理的掌握与运用,新媒体教学营运而生,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新媒体教学,实践新媒体教学。

  一、新媒体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立足于新媒体技术的分析与展望,将新媒体技术手段纳入至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方式中,将新媒体技术作为学生知识系统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就变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教学无论从教学资源的合理布局,还是从教学内容的属性认知,抑或是从教学资源的传播、互动等方面都明显地有别于传播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媒体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在媒介功能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瓶颈,并且在为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当下的文化场域,存在太多艺术生命短暂的文本,和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后现代的拆解中,读屏与刷屏代替了安静、沉静的经典阅读,碎片化和无意义消解盛行。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似乎离我们远去,一时的喧嚣与热闹、片刻的宣泄与刺激代替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无论在作品的体式形态的呈现、文本信息的传播、美学风貌的接受、社会效应的产生,还是在学生的接受状态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就以其独特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多维的整合性为现代文学经典传播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现代文学经典的与古代文学经典乃至外国文学经典相比更加适合新媒体教学的改革。

  二、新媒体时代现代文学经典的接受演变

  从现代文学经典内容的角度出发,现代文学经典更加适用于新媒体教学平台。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以国家社会需求为主要切入点,时刻谨记思想启蒙、民族救亡和文化批评,虽然,当下社会已经不再是水深火热的革命时期,但是现代文学中对民族希望、革命理想以及人性解放的追求恰与当下新媒体的自由、民主精神相契合。现代文学经典在这里既是与国家变革紧密联系的文学、文化,又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追求、精神。

  从学生接受的视角出发,现代文学经典较之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更适于新媒体教学平台还在于它具有平民性。现代文学经典的创作主体是具有平民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精英集团和知识分子,可以说,现代文学经典是具有精英意识的平民文学,这与新媒体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相一致。

  再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影响来看,现代文学经典较古代文学经典和外国文学经典相比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虽然,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现代文学经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渗透,尤其是网络出现以后,现代文学的当下接受再次出现了动荡,但是,网络中虚拟社区对现代作家作品关注、批评,以及这些年的微博热对现代作品的传播等,使现代文学再次成为一种时尚,而在这样的场域中,我们引导大学生的现代文学经典阅读别有一番意义。

  三、基于新媒体接受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创新

  首先,提升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结构分布的合理性。传统的教学资源并不是单纯地将原信息资源直接“嫁接”于新媒体教学平台,而是应合理地转型,兼并各类各类资源的优势,使教学结构资源、系统资源、内容资源并蓄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顺应新媒体平台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平台中,现代文学经典的信息资源仅仅是以模拟信息的模式传递给学生,而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结构配置应体现上述新媒体的数字化本质特征,如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源应更具实践性、创新性。

  其次,注重现代文学经典教学平台的互动交流。在建立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新媒体教学平台中,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资源呈现出移动性、融合性、共享性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接受。新媒体整合下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系统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电子书等;视频教学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的视频公开课、现代文学经典的动画演示、现代文学经典的微课录播、现代文学经典的公开课点播;网络教学互动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教师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校的BBS平台等;网络课件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的电子教案、电子模拟训练等。

  最后,加强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的传播效力。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文化场域内的影响也是衡量教学资源系统是否完善了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新媒体平台价值的重要体现。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就决定了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是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的,任何对此感兴趣的学习者均可通过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资源平台获取各种相关知识信息,参与远程学习、自主交流、协同讨论等,不同的群体之间亦可互动,使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有机地联系、融合、扩散,成为一个整体。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下载篇2

  浅析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且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意识,主要是指以民俗学理论为依据、以民俗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民俗风情为认知的文化意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已经经历了萌芽、发展、逐步成熟等阶段,其中,民俗学意识在文学中所展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一、民俗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文学创作自古至今都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提炼生活的生活艺术,文学的发展与民俗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民俗与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不可否认,民俗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是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不论是原始社会的鬼神文化,还是现代社会的宗教文化,都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催生了文学艺术创作。比如《周易》、《风土记》等,都是民俗活动与文学艺术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

  文学创作通常都是取材于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并创造出文学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学创作者用文学独有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艺术审美角度来重现民俗活动的特征,用文学的笔触渲染氛围、传达情感,让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现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变革,使得文学批评经历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漫长过程。“五四”文学的开放性与多维性促进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转变,其中,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对民俗学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同时,这也促使文学创造者将创作目标更多地定位在民俗活动上,将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合在艺术创作当中,极大地促进了民俗学的文学艺术创新,而文学作品也通过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

  民俗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的文化意识,具有独立性和永恒性。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这种意识的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革命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主流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现当代的文学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文学创作者开始创新写作思维,将民俗学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比如,鲁迅的批判小说《阿Q正传》,从社会的不同层面批判人性的缺失,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下扭曲的社会和腐朽的传统。鲁迅小说中批判精神所反映出的民俗学意识是国民思想进步的重要表现,文学创作的助推力使得民俗学意识突破了固守僵化的传统格局,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批判精神已经从社会、政治层面深入到了人性和文化价值的层面。

  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是多维化的,这也促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文化的主题性和多义性。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突显了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者倾向于通过塑造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来拓展思维空间和艺术张力,使得新时期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比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俗文学,在挖掘民俗学文化的同时对乡俗文化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面,有大篇幅描绘乡村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文字,“青山绿水、小桥白塔”,既突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揭露了民俗文化的本质,也从文学的视角表现了深邃悠远的乡土意境。

  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现,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意蕴深远。总而言之,将民俗学意识渗透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理性掌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总结: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特定形成的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意识与现当代文学艺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二者关系紧密,使得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333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