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秋梅分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基于我国实行了三十年多的计划生育的国情,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篇1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口的主要特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所以我们要通过对老龄化的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中国 老龄化 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21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虽然老龄化是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但中国尤为严重。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万,相当于印度的2倍,美国的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年龄结构非常年轻,结构变动趋势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卫生、医疗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前期,生育率不降反升,死亡率迅猛下降,使中国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年龄结构趋向年轻。从70 年代开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开始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发生了转向,从趋向年轻变为趋向年老。之后,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降低,老龄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

  3、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此外,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约占70%左右。

  4、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未富先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收入差距极大。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趋势,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压力很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我们必须清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是构成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人口现状,积极应对,做出正确的战略性选择。

  1982年,中共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减轻了人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例迅速提高。有人认为,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活动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认,计划生育政策确实使人口生育率下降,但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计划生育。从人口数量的变化看,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82年7月31日24时的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1953年到1982年,29年的时间人口增长42994万人,而从1982年到2006年,24年速度很快,那么这一批人必然会在现在或将来进入老龄,这是现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再从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老年人的规模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可以说,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和发展的前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在我国,即使没有生育政策的干预,人口老龄化也终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

  有人认为,可以用提高生育率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下策,这不仅会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带来其他的人口问题,如就业问题、人口素质问题以及生活质量等问题。因此,我们立足于现实,才能从长远意义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老有所养的问题。只有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2)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人类社会赖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加快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我们应付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措施。

  一是从财政负担方面看,人口老龄化将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危机时,财政要承担最终的支付责任。同时也将增加与老年人相关的公共福利设施财政支出,在农村也将增加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因此,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社会保障方面的经费,要从当年的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资金作社会保障资金,逐年积累,以应付日益临近的“白发浪潮”。

  二是从保障水平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众多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老实行高福利政策,目前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保基本生活,保基本医疗,满足人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

  三是从保障方式看,首先还是要增强家庭保障能力,特别是在农村,要发扬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不能全部依赖社会和国家;其次,要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把城镇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并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和待遇水平;再次,要加快研究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条件的家庭为老年人投保商业保险,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实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使老年人的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改善。

  五是从地区差别看,中央应建立社会保障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重点补助,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根据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3)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我国不论城乡,老年人绝大多数都同自己的儿孙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依靠,家庭养老仍然是前养老的最重要的方式,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也保持了社会安定,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了幸福和欢乐因此,仍应强调以家庭养老为主。今后一个时期,大多数家庭抚养几个老人的责任将落到独生子女身上,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和家庭性化的发展,家庭养老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造和形成新的居家养老环境。一方面注重改善现有的家庭养老状况,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实施庭养老,发挥家庭在供养、照料、慰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化照服务体系,增加老年福利设施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

  [2]杜寿杰,张文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发展论坛,1997

  [3]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

  [4]普建中,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创造,2000

  [5]李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行政与法,1998

  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篇2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 要: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剧加快,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对中国社会有着积极与负面影响。通过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背景以及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现状,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它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仍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备。应对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中国应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养老保障体系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西方国家一样,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特点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迎接老龄化挑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口老龄化的产生

  人口老龄化简单说来就是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一种趋势,它只表明这个人口社会的年龄结构状态。随着人口类型的转换,人口年龄的结构也会出现一种明显的趋势,这就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当这种人口的年龄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实现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条件,一个是人口群体中人的寿命的延长;一个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进行了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算实现人口老龄化(丁国建,2001)。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人口的老龄化,单65岁以上的人口就达到9%以上(国家统计局2002年),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这就造成了老年人口的基数比较大,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其次,由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导向,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鼓励生育;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又为了限制人口的增长,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两种政策致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再次,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同步,这会为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很大困难。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

  新千年之初,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很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步入晚一些,但是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要比发达国家迅猛得多,从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来看,法国需要115年,美国需要65年,而中国仅需要27年,由此可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如此之快。

  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虽然是在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由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从而产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而西方人口老龄化是在其经济发达的时期出现的,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而其老龄化出现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远远超过1 000美元,可是中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已达6.69%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到300多美元(劳动保障部法制司,200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要比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得多,这样势必为国家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现有的中国经济水平很难承担重负;其次,在保持现有的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未来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不能完全维持下去。

  3.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和累进性。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由于历届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形成了不规则的特点,其人口出生率忽高忽低,并由此而派生出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与累进性。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在1950―1973年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其供养系数与老年赡养系数都比较低,然而到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骤然下降,这对老龄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人进入老年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就会加快,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累进态势,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供养系数大幅上升。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达到2∶1(唐滢,2006)。

  4.人口老龄化进程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正如笔者在上一部分分析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空间上分布得不平衡主要是指东西部地区不平衡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各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之间老龄化发展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结构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城乡人口老龄结构的变化都呈现出少儿人口比重递减,老年人口比重递增的趋势,但是城市与农村在人口结构变化上的进展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农村,劳动人口比重仍略有上升,可是在城市,劳动人口比重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了。这说明,城市老龄化进程要比农村快。

  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1.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概况。

  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设立了国家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行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统筹管理,但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极其有限,只涉及到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也开始可以缴纳农村养老保险。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养老制度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冲击,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向社会养老功能转变。中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过渡时期。但是在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养老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城市养老社会化高于农村。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笔者认为,面对老龄化日益加快的中国,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一个适合中国自身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它是让老人不离开家庭环境,能够得到儿女对其细心照料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居家养老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是以专门化的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上门服务、日托或邻里互助的形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使养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消除了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且妥善解决了老年人不愿意拖累子女的心理以及年轻人对老年人不放心的后顾之忧;再次,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指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如敬老院、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为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同时养老机构在设施上、人员方面以及技术上都具有专业化优势,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

  随着中国传统型家庭向核心家庭的不断过渡,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让老年人不脱离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这也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国,人们更注重传统家庭给老人带来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安慰。为适应新型的社会发展,倡导居家养老、强化社区功能能构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促进家庭与社区的和谐关系,进而可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结束语

  中国的老龄化正日益加快向前发展,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时,更要重视养老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安玉雪.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视野,2010,(1):195-196.

  [2] 中国老年学学会.21世纪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3]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 习群,周兴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5] 葛庆敏.论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齐鲁学刊,2010,(1).

  [6] 张敏敏,蒋海刚.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青年科学,2009,(6).

  [7] 李军.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途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8,(2).

  [8] 唐滢.中国的人口老龄化[J].人口与经济,2006,(4):130-133.

  [9] 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10] 熊必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J].平原大学学报,2004,(4).

  [11] 丁国建.银色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2] 中国人口资料手册[M].北京:中国人口情报中心出版社,2001.

  [1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6.

  [1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5]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6] 中国老龄协会.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年龄出版社,2000.

  [17]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8] 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J].人口研究,2006,(30):93-95.

  [19] 高和荣.“未富先老”中国面临三大挑战[J].山东劳动保障,2006,(9).

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人口问题论文

2.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3.试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问题

4.四川人口老龄化研究论文

5.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理财问题研究论文

    355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