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4500字

坚烘分享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开展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应该对这门课予以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4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形势与政策4500字论文篇一:《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但当前我国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机会的享有以及教育制度、教育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现象。建议通过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等途径来解决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教育机会;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公平问题

  所谓教育公平,就是在公平的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实现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受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而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部把教育公平作为200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道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教育公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这当中,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下一个阶段怎样处理好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注重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努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升教育公平程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公平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受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首先是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由于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现行的教育财政政策又实现“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原则,从而导致了区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如2004年东部上海市和西部贵州省的教育事业费方面的数据对比:上海市是1 313 724万元,而贵州只有601 258万元,即上海的教育事业费是贵州省的2.18倍;而在人口数上,上海市是1 711万人,贵州是3 870万人,人口差为2.26倍。由此可见,东部和西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其次是城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主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的财力、物力、优质的人力都流向了城市,从而导致城乡间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严重失衡,使城乡教育资源的享有也有很大的差别。以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即便同在农村,城镇中小学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最后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教育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及社会和私人投资两部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我国教育投资中社会和私人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44%,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有12%。这些均与我国科教兴国的国策不相适应。而这一较少投入在配置上又存在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高等教育,中央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24%,为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够。

  (二)教育机会享有的不公平

  教育机会不平等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再一个就是所享受的教育条件(包括环境和质量等方面)的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现象尤其体现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经济收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收入较低的社会阶层之间以及男女性别之间。如处于大西北的甘肃省,小学生辍学率为1. 32%,大大高于全国0.27%的平均数;农村小学升初中的比例为20%,远远低于全国98%的平均数,这是基础教育阶段所体现的区域差异。又如,在高等教育机会上,虽然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上,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在全国范围内向北京和上海等地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不公平

  造成目前教育不公平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不论在师资、设备、校舍等方面,都独享着优越于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从而使“重点学校”成为了人们争夺的焦点,并引发了择校等一系列问题,人为地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校更富、穷校更穷的不平等状态。

  (四)教育中的女性歧视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积淀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观念,使教育领域渗透着严重的等级思想,也使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观念总是偏离男女平等的社会规范,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表现尤甚。义务教育阶段,女童入学率远低于男生,而女生辍学率又远高于男生。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中的女性歧视已经由接受教育的男女比例差距转变为进入学校类型的差距。据了解,近几年,进入文科类、师范类以及综合性大学非理工类院校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不仅如此,在教育结构方面,女性和男性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的参与率逐渐降低,即女大学生的比例低于受中等教育女生的比例,女硕士的比例则低于女大学生的比例,女博士的比例更低于女硕士的比例。另外在就业分配中,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对女性就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从客观上进一步深化了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三、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我国教育的不均衡既有社会经济原因,也有历史原因。2006年初,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结果公布: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从这些方面去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力促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

  要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关键在于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应由政府承担,政府作为教育投资最重要的主体,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同时,政府还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大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教育,促使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多渠道性,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数量、规模与效率,消除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从根本上保证为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

  (二)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对于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应该采取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也就是说国家对西部,或是在同一个省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对落后地区有更多的教育投入和资助,即所谓的倾斜性政策。政府不仅要重点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而且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使教育资源倾斜流向条件较差的学校、村镇学校、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及所有薄弱学校教育的面貌。

  (三)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

  弱势群体包括城市薄弱学校、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女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等。在教育制度上,我们不仅要平等对待弱势群体,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且在政策制定上也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同时,我们必须完善教育的各种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子女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尔斯所说:“为了平等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

  (四)要立即叫停各地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合理整合和配置教育资源,坚决煞住“择校风”,实行公办中小学就近入学

  关于禁止各地兴办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和中小学收费实行一费制,国家教委早有明确规定。但是有些人置党的纪律、政府的政策于不顾,我行我素,在社会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对于少数情节严重者要严查严办。最近,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严肃高考纪律的新规定,《规定》指出:凡是档案中有考试作弊记录的考生,高校可不予录取;凡是在监考中违犯监考纪律,帮助学生作弊,严重失职的教师,开除公职;凡是以各种方式替他人代考或作弊的大学生开除学籍。国家教委的这一新规定表明了政府对作弊、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重拳出击、毫不手软的决心与正气,它的重要意义会远远超出高考本身,对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通过学习化社会建立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使教育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更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大众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享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真正保障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为处境不利人群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得到切实的维护与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少锋.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及政府责任[J].教育导刊,2006,(5).

  [2]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3]杨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6,(6).

  [4]陈蛟蛟.中国教育公平现状思考[J].天府新论,2005,(6).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17形势与政策4500字论文篇二:《试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 要】“中国梦”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将中国梦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以新媒体为重要阵地,将中国梦覆盖于新媒体全方位;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搭建中国梦宣传教育新平台;以形势与政策报告和“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结合重要契机进行思想引领。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对“中国梦”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提法亲切,易于理解传播,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争取人的工作,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大学生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因此,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需要,而如何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将“中国梦”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课堂上深入宣讲“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科学解读现阶段“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路径,让同学们认识到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实在大学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门都与“中国梦”主题存在契合点。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梦”的发展历程,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有,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观点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我们要突出“纲要”课主线,在本国历史、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能够发展中国的先进道路,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通过让学生把握我国的历史脉络,认识到中国特色会社主义道路的艰辛:它是从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实践中走过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过来的。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线展开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来增强同学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紧密结合这些契合点开展“中国梦”的教育,那么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以新媒体为重要阵地,将中国梦覆盖于新媒体全方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重要途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宣传的重要阵地必然离不开新媒体。

  (一)改进传统方式,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

  目前高校“中国梦”的宣传主要依赖于会议、广播站以及宣传栏、海报、报纸等传统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手机资源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开发和使用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学生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就武汉大学而言,在保留传统会议、珞珈之声、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报等方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了微信、微博、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对“中国梦”教育的宣传方式。例如,武汉大学校团委微博、珞珈山水BBS网站、武汉大学学生会微博、联动珞珈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青梅客户端等多渠道都对“中国梦”进行了宣传和阐释,让广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方式更为积极主动地接受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这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灌输”、“单向传播”和“侧重控制”的方式,将“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向“传播交流”、“互动传播”和“侧重引导”的方向发展。通过将微博、微信、QQ、人人等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转变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创新形式,开创新媒体教育模式

  当前“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应努力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形式,“现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宣传“中国梦”;“虚拟”是在结合新媒体时代下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新模式,扩大活动内涵的外延。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通过发布微博互动话题、开展一系列微访谈活动,通过创建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学生会、联动珞珈等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新闻和评论。此外,组织开展“中国梦·武大梦·我的梦”主题网络展示活动,通过学校官方网页、微博等报道优秀校友践行“中国梦”的事迹,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教育和引导武大学子们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其中还有诸多学院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集体接受“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这些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模式,既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践,也有利于引领校园文化。

  (三)建设新媒体队伍,培养宣传教育新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就离不开新媒体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培养宣传教育的新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师群体,也包括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干部。青年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我们要善于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青年宣传“中国梦”,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宣传教育工作覆盖面更广泛,手段更生动,引导更及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自己的言论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产生共鸣。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运用新媒体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上的重要作用,建设新媒体队伍应立足于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学生组织。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作为校园新媒体主流,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行为,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对学生组织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能力,逐步完善新媒体宣传平台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学生干部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微氛围。

  三、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搭建中国梦宣传教育新平台

  “中国梦”作为科学的理想信念,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中国梦”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去,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共同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关系,才能将思想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我们应认真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典型案例和工作经验,周密部署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拥有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的众多公益组织,每年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在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嵌入“中国梦”主题,引领大学生在投入其中的同时去感悟“中国梦”。同时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和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其他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实践活动。总之,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国的发展,亲历亲见“中国梦”,感悟由千万个“个人梦”组成的“民族梦”、“中国梦”,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增长才干,努力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

  四、以形势与政策和“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结合重要契机进行思想引领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就内容与特点而言,与其他四门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思想性和时效性。它在内容选择上,主要聚焦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国关系的互动,例如中俄、中美和中欧关系;二是宣讲党和国家的会议方针政策,例如党的十八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三是冲突性较强的热点问题,例如朝核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因此,它在政策解读和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在讲授中国梦的系列主题教育中无疑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以讲授中国梦为契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学活动,广泛涉及中国历史的变迁、中国形象的建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诠释与理解,推动相关知识的整合,完善和发展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总之,推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普及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自我梦想的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此外,“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也是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载体。团日活动一般是以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的一系列有益于德智发展的活动,其活动围绕一定的时事主题展开。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导同学们对中国梦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实现举措和实现动力等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同时结合自身畅谈自己的梦,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增加动力,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此外,中国梦主题团日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丰富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和诗朗诵以及一些趣味游戏,做到理论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格日图乐.“中国梦” 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5).

  [2] 李世辉,陈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

  [3] 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

  [4] 蒙秋明.“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07).

  [5] 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

  [6] 白云华.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05).

  [7] 吴林龙,王立仁.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

  2017形势与政策4500字论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问题》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对时事和政策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在着力打造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教学目标上重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运作的实践能力,专业课和实践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基础理论课往往得不到师生的足够重视,现实中甚至出现为了给专业课让位,还不断删减基础课课时的现象,结果造成基础课在教学理论上重视,教学环节上却难以有效落实;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教师,而青年教师占到60%以上。[1]教师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不受益,这门课程的教学逐渐趋于边缘化、形式化。然而,“高端”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高端”人才。形势与政策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对时事和政策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课堂”。[2]

  社会瞬息万变,时事不断发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尤其要注重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把理论放在当下的实际中去检验,并在实际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实践,增加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拓宽视野,开阔思维。

  2.历史与时事前后连贯。历史是已经消失的现实,现实是正在展现着的历史,两者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在不同时空中承担着不同的内容和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既注重时事分析,同时把当前的时事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把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历史的深沉感和时代的鲜活性,这是思政教师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借古鉴今,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以古借今,加强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性,让历史起到“镜子”的作用。为有效地把历史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历史长河中去把握当前社会发生的变化。

  3.突出当前社会热点。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社会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社会热点问题表现突出。如何引导学生正视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对于思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应该回避不谈,而应该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把握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看到党和政府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鼓励学生理性、严肃、全面、具体、发展地看待问题。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对于当下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不应采取回避态度,应当正确对待,合理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很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就政治热点、中国外交关系、民生、三农、医疗、反腐等问题展开阐释,进一步明确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性质、成因、特点、趋势,掌握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4.兼顾学生所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以汽车专业为例,可以重点讲一下中日钓鱼岛问题升级对日系轿车在中国的销售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既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中日关系紧张对日本经济上的影响。

  5.兼顾生源类型。生源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源类型:五年制、3+2、对口生、普招生、单招生。来源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对课堂的反映情况也不同。普招生和对口生在课堂上配合较好,对形势与政策课兴趣较为浓厚,互动较好,而五年制、3+2和单招生形势与政策课效果普遍不是太好,似乎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这对教学增加了很多难度。要突破这个难题,需要行政与政策教师集中智慧,同时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共同探讨解决。

  二、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跟形势,充满时代性和现实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制订的科学依据,又要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去讲解国内国外形势。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式与政策教学既要做到尊重历史,以历史为依据,又要讲究教学的实效性,创新形式与政策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集体备课,使学生真正受益。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上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要深挖课堂教学艺术,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做好引路人,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当宽厚、仁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呼声,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板书与现代网络手段紧密结合。

  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是模仿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追求、探索、提炼和升华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发挥自己优势,激活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有定则,教无定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彰显教师的个性,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注重日常的积累和方法的沉淀,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特色。

  2.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互动形式不应仅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低,激发不了学生的激情和活力。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怎样认识并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变单向直线型的互动为多向网络形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建立教师与单个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团体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恰当地适用。第二,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广度上开拓,要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审慎地选择教学内容的延伸、扩展。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收多种营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深度上的开拓,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的提问不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中产生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创造的潜能。重点是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集体备课。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是永恒的。社会瞬息万变,时事每天发生,形势与政策课要紧跟当前的社会时事,充分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要了解地理、历史、社会、文化常识,并把纷繁复杂的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精良的教学环节,它的工作量和任务量都比较大。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就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中讨论,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疑难问题共同解决,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讨与交流

  1.任课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中,沟通能增强人的主人翁意识,能集思广益,能从心灵上挖掘个人的内驱力,为其提拱施展才华的舞台。沟通影响着工作的绩效,有效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教师之间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探讨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解决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好的经验加以推广;有效的沟通、交流还可以鼓舞教师的士气,激发每个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沟通还可以释放压力,轻装上阵。

  2.教师力争实现跨校交流。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面对面或电话、qq、邮件等方式与自己熟悉的同行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有重点大学的同行,可以参考他们的资料,以便捕捉到更及时、更高端的信息,以稀有资源增加学生的听课热情;还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共同,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常见的问题,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加强教学研讨的同时,可以展开相关方面的科研研究,以从总体上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2]张松德.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1).


猜你喜欢:

1.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2.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论文

3.浅析中国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大学生军事理论课4500字论文

5.有关军事国防的论文4500字

6.形势与政策关于互联网发展的论文

    282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