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2)

坚烘分享

  浅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篇二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其预防》

  【摘要】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自杀成功率均在不断增长。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是自杀的直接诱因,而个体的挫折承受能力低、认知偏差和缺乏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决定因素。自杀是可以预防的,通过从学校、家庭、学生本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角度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减少或防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预防措施

  【Abstract】Present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uicide event and the suicide success ratio unceasingly are growing.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behavior the occurrence is many kinds of factor combined action result, the study and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emotion setback, the economic problem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question and so on is the suicide direct cause, but individual setback bearing capacity low, the cognition deviation and lacks the effective question solution ability cause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The suicide is may prevent, through from school, family, student and society “quaternity” the angle tak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sharpens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bearing capacity and effective question solution ability, reduces or prevent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behavior the occurrence.

  【Key words】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reventive measure

  1 引言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其中,15-34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1]。

  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高峰年龄段,自杀率相对较高。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2]。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行为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社会行为,一个人自杀会给他身边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甚至引发效仿行为[3]。此外,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还容易给其家庭及亲友带来精神创伤。

  因此,研究大学生自杀并探寻干预策略,对于减少大学生自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自杀现象

  2.1 大学生自杀现状

  表12005,2006年全国部分大学生自杀事件统计表(N=146)

  表2自杀的主要原因

  通过google检索工具对“大学生自杀”进行关键词搜索,收集2005年、2006年媒体暴光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并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2。根据表中统计数据可见,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当中男生(53.4%)多于女生(46.6%),高年级的自杀比例比低年级高,而研究生的比例也相对较多(17.8%)。大学生选择的自杀方式主要有跳楼、服毒、自缢、跳楼和跳河等,其中以跳楼者最多,且男女生在选择跳楼方式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齐力的研究有一定的差异[4]。从自杀的时间来看,自杀主要集中于开学前后和放假前后;而年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低年级的自杀多与适应障碍、人际冲突和学习压力相关,高年级的自杀更倾向与恋爱、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有关,这与马剑侠的研究相一致[5] 。而且学习压力问题在重点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2.1.1未暴光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分析

  众所周知,一些学校或相关部门由于某些原因对其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进行封锁,这使得媒体暴光的自杀事件只是一部分,导致对全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不完整。根据马剑侠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比率是9~24/10万[6],郭宝华的调查结果为13/10万[7],齐力的调查结果为20/10万[8]。按2006年全国大学生人数2100万计算[9],2006年全国大学生自杀人数实际大于1890人。由于那部分未浮出水面的案例无法搜集到准确的信息,无法进行分析,他们对自杀者的性别比例、自杀的原因比例的最终统计结果是否会产生显著影响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结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定性的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几种主要因素。

  2.1.2自杀大学生的性格特征

  自杀行为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差异有很大关系,综合分析以上资料,大多数自杀大学生有如下的性格特征:内向、偏执、以自我为中心;郁闷、悲观心理;固执、思维方式不合理;内向、人际恐怖、缺乏与周围人正常的情感交流的能力;缺少正常的爱好、兴趣;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或有无法实现的空想。马剑侠认为,多数自杀的大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碍或心理异常问题。精神分析学家把大部分的自杀者看成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即对自身攻击性很高的人。国外精神病学家认为,约有50% 的自杀者有情绪抑郁症或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他认为精神障碍和人格病态缺陷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内在素质起源[10] 。

  2.2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

  引起大学生自杀的直接诱因主要有情感挫折、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精神疾病,其它如家庭变故、身体疾病等也能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2.2.1 情感挫折

  情感挫折是指大学生在追求情感支持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其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大学生的情感挫折主要来自于失恋。由于对情感知识和体验的缺乏,他们经历恋爱时往往怀着强烈的期望和理想的憧憬,甚至把恋爱当作生活的全部。一旦遭遇失恋,美梦破灭,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现实,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失败感、自卑感或无价值感,尤其是在被恋人拒绝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11]。无论产生哪种情绪感受,只要失恋者不能较好的控制他的情绪,都可能引发抑郁状态。而当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和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诱发自杀意图,最终导致自杀的发生。还有一些人选择自杀是为了威胁对方,让对方回心转意,或者报复对方。

  大学生的情感挫折还可以来自于关系亲密的人的亡故和父母离婚等。自杀者将生活的全部都寄托在亲人或和睦的家庭关系上,一旦这种寄托遭到破坏,他们的情感支撑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眷恋和期望,最终毅然选择死亡。

  2.2.2学习适应问题和学习压力

  中学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是迥然不同的。大学中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时间少,课程多,更加要求学习的自觉性和方法的科学有效性。有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于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当他们花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却总是远远落后于他人时,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们感到自卑,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同时觉得对不起父母,害怕父母的责怪,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和内疚。若此时不能找到合理而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容易走向极端而自杀。

  2.2.3经济问题

  贫困生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背负着比别人更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对“贫”与“富”的认识和态度,导致贫困生感觉“贫困”总是与“低下”或“低人一等”挂钩,并由此产生自卑情绪。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或是下岗家庭,他们上大学前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等可能不及其他同学,导致上大学后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更加落后于他人,这种现实的差距又加剧了贫困生的自卑和自闭。另外,有些学校领导或同学在关注贫困生时方式和方法的不恰当,本来善意的举动却引发了本已敏感的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2.2.4人际关系失调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12],其中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作用最重要。而上大学后同学关系以及异性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此时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习惯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人际间的摩擦和矛盾总是不断发生。一些人对这些矛盾处理不当,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整个生活和学习。如果他们将情绪指向自身,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孤独、无助无能感和自卑感,最终选择死亡来结束这一切。

  2.2.5环境因素

  诱使大学生自杀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对职业的期望值比较高,所以在经历求职失败或工作与理想状况相去甚远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经受着强烈的冲击,最终有些人可能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和生活的意义而选择轻生。比如:2006年1月清华大学一研究生就因找不到工作怕拖累父母而坠楼身亡。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以外,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诱因还有各种身体疾病,精神疾病和生活适应障碍等。

  2.3大学生自杀的个体原因

  个体原因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的最终决定因素[13]。纵观大学校园,失恋、经济困难、学习竞争或人际紧张等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为什么大多数遭遇者没有选择自杀呢?自杀者与其他遭遇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作者认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都存在认知偏差,问题解决能力差,以及情绪控制失调等问题,而这些最终表现为自杀者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为:“特殊化”、“过度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化”。他们认为挫折事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无法接受现实;一件事情遇挫或失败,便完全否定自我,并产生强烈的失败感、无助感和自卑感。比如与一人关系不好,便认定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一次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是无能的。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往往主观的夸大了负性影响,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结果总是“糟糕极了”,自己无法承受无法解决。从此感到生活一片灰暗,人生、未来都变得没有希望和价值。有人失恋后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有人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便觉得以后无法生存了。心理学家艾利克丝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并不在于诱发事件,而在于个体对该事件认知[14]。当各种挫折产生时,一部分大学生对它们产生的错误判断和认识,引起了强烈的负性情绪。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而伴随这种情绪产生的攻击性冲动指向自身便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导致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因素很多,遗传基因、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生活与学习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状态等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塑造。

  3大学生自杀的预防措施

  大学生自杀不仅有征兆,而且还有研究表明,从产生自杀意愿到实施自杀行为,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15]。可见,预防大学生自杀是可行的。

  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家庭、学校、学生、社会的角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减少大学生发生自杀事件的几率,真正建立“四位一体”的预防系统。

  3.1 家庭系统

  家庭是每个人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们避风的最后一个港湾。家庭缺乏情感关怀和温暖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保证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要为孩子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以家庭为重,要经营婚姻,尽量避免离婚、打架、经常性吵架等严重影响家庭氛围的行为;即使离婚,父母双方均有职责全力关心、教育、支助子女完成学业的义务。(2)亲子关系应该以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为主。父母要与孩子真诚地沟通以增进亲情关系;要善于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家庭娱乐、旅游等家庭性活动。(3)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中等。家长要结合子女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成绩期望值;积极与学校、子女的朋友进行沟通,了解子女近况,以便于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业、生活、恋爱和交往中的问题,避免自杀倾向的形成。(4)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要以“适当”和“必要”为标准。父母应尽力为子女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者,要善于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毅力;同时可以向当地政府、银行以及有关扶贫机构申请助学基金。

  3.2学校系统

  3.2.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在遇到困境时能及时调整心理,防止或放弃轻生的念头。另外要对自杀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自杀产生的原因、过程、自杀前的心理特征以及自杀带来的杀害和损失;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方法,如宣泄法、放松法、转移法和艾利克丝的RET合理情绪疗法等。

  3.2.2 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

  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应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并接受过严格的学校咨询培训。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提供三种咨询方式:一是个体专门咨询,包括咨询室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等。不管是面对面或非面对面的咨询都应对来访学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妥善保存。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或情绪反应的学生应进行跟踪观察和访问;若来访学生已经表现出有自杀倾向时要立即联合其他人员或部门进行干预。二是进行团体训练,比如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三是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要,有针对地进行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还应负责每年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筛选出自杀高危人群,并对他们进行干预和随访。以后应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排查或普查。普查的时间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每年至少应有一次。现在常用的普查量表有MMPI,SCL—90和UPI。咨询中心还应策划、利用好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2.3 塑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

  (1)学校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竞赛,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避免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的不良情绪。(2)结合实际举办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学生心灵阳关演讲比赛、心理关爱影视作品赏析和心理社团等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3)加强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升学生因崇拜老师而产生的专业满意度,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的温暖与关怀,寻找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寄托。(4)学生管理人员应特别关注那些经历了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的学生,对有异常反应的学生要加以重视,以防止因疏忽而造成的严重后果。(5)要针对各种适应问题开展讲座或座谈会,对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生活适应性问题,以及大四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婚恋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辅导。(6)关注关爱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学校要建立、健全困难学生的奖学、助学体系;学生管理者或辅导员应加强与贫困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心。

  3.3 学生系统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减轻或克服不良情绪甚至不良念头的滋生。

  3.3.1 提高认知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积极的方面,寻求优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要经常告诉自己“我能行”、“事情总会解决的”。贫困生要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不要跟他人对比暂时不能改变的经济状况,避免“贫困自卑”情结;同时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创造成功体验以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习、人际交往和兴趣活动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明白与挫折相关的可变和不可变因素。如果是不可变的就要说服自己勇敢的接受现实,比如如果已经失恋了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而如果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观的,那么就应该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际关系紧张和学习不理想这些是可变的事件,只要改变不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学习方式或方法,就可以使它们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3.2 加强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大学生应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尤其要了解自杀的相关知识;要常阅读心理学的科普杂志或书籍;积极参加心理学的相关讲座或活动;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治疗、预防措施要学会尝试性地体验。

  3.3.3 培养正确的归因模式

  正确归因的前提是要对问题有正确的了解或把握,比如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避免自卑等负性情绪对自身的杀害。对于贫困生亦是如此。贫困生要明确自己的人际关系差并不是源于贫困,可能更多源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人际交往方式。

  3.3.4 合理调节情绪

  突发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首先造成当事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若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所以受挫者必须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通常的情绪调节方法有:①宣泄法:即把心中的痛苦、疑虑等采取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人会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有人会大哭一场或大吃一顿,还有人会选择做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②放松法:采用一些方法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和缓解。常用的放松法有深呼吸放松法或生物反馈法,前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己进行,而后者得在专业老师的知道下进行;③RET技术:RET技术是艾利克丝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情绪或行为是由对事物的认知而产生的,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当受到挫折后可以通过改变对挫折的认识来调节自己情绪。如果当事人感到自己无法摆脱痛苦时,应及时主动地求助于专业人员。

  3.3.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避免因人际紧张带来的心理困扰,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可以成为有效的支持系统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大学生自身具有几个条件:一是要有真诚待人的心态,切勿势利。二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比如要善于倾听,善于“察言观色”,能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要克服自卑恐惧等心态等等。三是根据必要性适当地告诉父母或亲近的同学和朋友自己近况和心理状态,与他们坦诚沟通。

  3.3.6 善于观察,乐于助人

  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他们在言语、行为和情绪状态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常倾向。当发现身边的同学以后反常行为,想死念头、极端抑郁、孤独、绝望等表现时,要尽量伸出援助之手,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要及时向老师或相关人员报告。

  3.3.7 设立进取性、可行性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是人生的转轨阶段,它直接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独立生活。所以在大学生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学习;要有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要结合长期目标设立各种短期目标或超短期目标,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日常生活作息表,以保证生活的规律性。合理的计划有助于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坚定意志并克服干扰。而规律的生活能够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减少心理问题或负性情绪的发生。

  3.4 社会系统

  社会要正确的对待和评价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不要盲目指责和过分渲染,以减少舆论的负面效应。要规范媒体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减少媒体引起的轰动甚至是效仿行为的发生。媒体不能想当然的推测自杀的原因并作煽情的评论;应淡化自杀事件的细节,避免对具体自杀方法的描述,不要说具体的自杀措施;报道中不应附加图片,不要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切忌把自杀者“英雄化”“新闻人物化”。同时媒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作用。

  (1) 教育作用:通过开辟专栏、专题讨论、采访心理专家等形式,传播有关心理疾病的治疗、预防措施;提高人们对自杀的认识水平,从而阻止自杀现象蔓延和缓解集体自杀,打消有自杀企图者的轻生念头;媒体报道的中心应放在如何预防、提供服务和获得服务的途径等方面。所以应报道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的可治愈性,要附加有可获得的求助方式及联系电话、地址等信息。

  (2)宣传作用:策划、组织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介绍积极案例,介绍他们解决困境的方法;还可以对自杀后的严重伤害和自杀未遂者的躯体后果进行描述。

  (3)激励作用:介绍积极案例、启示以及面对逆境、处理负面性问题的方法、措施。

  4 结论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各高校的自杀悲剧仍然在不断上演,由此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是刻不容缓的。同时自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的多样性决定着预防也必然是多方面、多途径的,任何能降低大学生自杀几率的措施和方法都可以尝试。另外,目前的许多研究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这可能会影响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所以只有在自杀研究领域加强用符合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分析数据,才能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才能最终减少自杀的发生,减少自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才能促进大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 文献

  [1] severe luxuriant growth, Ding Cheng. World prevention suicide dat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or wants to save despairs the soul, news.xinhuanet.com

  [2] Yu Junji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henomenon factor to search analyzes the [J]. populace psychology, 2003,(1):8-9

  [3] opens calmly. Ab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uicide event pondered again [J]. Zhongshan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journal (the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2006.27(3):149-154

  [4] the [8]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henomenon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risis intervenes studies the [J]. China Female Institute journal, 2003,15(4):59-62 the

  [5] horse knight-errant swordsma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the crisis dares the strategy [J]. Xu Chang normal junior college journal, 2002,21(6):121-123 the

  [6] horse knight-errant swordsma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ques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J]. China School health, 2002,23(6):536-537

  [7] national treasure China.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its suicide the phenomenon analysi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the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2004,24(1):84-26 the

  [9] kingly way is red.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and place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ization [J].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2006,(4):18-24

  [11] [12] [13] Huang Xiting, Zheng Y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with consults the [M].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2

  [14] Qian Mingyi.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mental healing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Publishing house, 1994

  [15] Min Xuguo. University student suicide: The reason, the indication and prevent the [J]. Inner Mongolia TV University journal, 20

浅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大学生自杀心理论文

2.大学生自杀心理论文

3.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

4.浅谈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

5.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论文1500字

251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