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朝燕分享

  做好教案就是备课的重要工作!所以,下面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语文S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语文S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作者简介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预习检查

  1、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3.多音字: shí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4、理解词义: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

  ——是本文的线索,将文章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习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而这样的“春天”离作者已经很久远了。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习第三、四自然段

  1、“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不爱且嫌恶,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作者毁坏弟弟风筝时那无情的表现,内含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绝望

  (三)、研习第五——十一自然段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毁坏弟弟的风筝是错误的,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我”无情地毁坏了弟弟酷爱的风筝,对弟弟心灵造成了伤害。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做了错事后沉重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深深后悔和自责的情感。

  5、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讨他(弟弟)宽恕”。当面讨弟弟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

  6、“我”向弟弟讨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弟弟受辱而全然忘却,这使得作者想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受到黑暗的反动派的迫害而精神麻木,不知道振作反抗,这不能不让作者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作才弃医从文)

  (四)、研习第十二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方面,“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这让作者感到“悲哀”;另一方面,“我”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2、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因为春天会让作者望见风筝,会让他产生忏悔和自责的悲伤心情,这样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

  3、“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有什么其他含义?——用双关手法,说明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正给老百姓无情的迫害。

  课文总结

  1、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敢于自省。

  本文通过对作者毁坏弟弟风筝并恳求宽恕的事情的叙述,表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和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

  板书: 风筝 鲁迅

  我 弟

  无情毁坏 幼稚纯真 浓浓亲情

  自责反省 全然忘却
看了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的人还看:

1.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2.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3.鲁迅作品风筝课文预习教案

4.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 风筝

5.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期末练习试题

    239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