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摄影>知名摄影师>

摄影师马克•吕布

诗琪分享

  简介:8月30日,93岁的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因病逝世。他在半个世纪里20多次来到中国,是公认的中国纪实摄影的“教父”级人物

  摄影师马克•吕布

  当地时间8月30日,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法国因病逝世,享年93岁。

  1923年生于法国里昂的马克•吕布,是公认的中国纪实摄影的“教父”级人物。拍摄中国的国外摄影师有许多,他却是最深入中国、拍得最全面的一位。从1957年第一次到访中国开始,他在半个世纪里20多次到访中国,见证并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并以《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中国:旅行瞬间》等摄影集奠定自己在中国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十年前,马克•吕布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说,“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我就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东方有另外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他摇晃着手中一台小巧的柯达相机笑称,“拍一幅好相片只需要按动一下或两下快门。”那一年的马克•吕布,83岁,满头白发,精力充沛,幽默而略带羞涩。他那双因衰老而浑浊的眼睛依然灵动,依然藏在镜头背后,敏锐地捕捉中国细微的变化。

  “他是玛格南图片社里,唯一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报道中国的人。”上月,摄影师肖全在上海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谈到马克•吕布,用“世界顶级的报道摄影家”来评价这位法国摄影大师。1993年至1996年间,马克•吕布每次到中国拍摄,肖全都担任其助手,从那时开始,两人保持了20多年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

  肖全回忆,早年他在阮义忠翻译的《摄影大师对话录》中读到许多著名西方摄影师的谈话录,“最喜欢的就是马克•吕布的部分。”尤其是马克•吕布那句“当我遇到我所爱的女人时,她让我重新出发”,深深影响了肖全的爱情观,让肖全觉得“就像中了毒一样,好想见到这样的一个人。”

  1996年10月,在马克•吕布的北京展览上,肖全见到马克•吕布的太太凯瑟琳,为两人拍摄了合影。“那一刹那,我觉得很不真实,因为我受他们爱情的影响太深了。后来我又去了他们巴黎的家,给他们拍合影。这很难得,因为可能之后很难有人再给他们拍合影了。作为马克•吕布的学生和朋友,能拍出他们很幸福的状态,我很满足。”

  在肖全眼里,马克•吕布跟布列松是同一个脉络里出来的摄影大师,“他受到布列松和卡帕的影响才来到东方。虽然他拍摄了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他对普通老百姓也感兴趣,比如广州三元里的美女,海珠大桥下理发的人,这些与政治无关的人。”

  “他1956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结识周恩来总理之后,得到三个月中国签证,一天也没耽误,马上赶到中国。”肖全说,那年,马克•吕布徒步走过当时的香港边界罗湖,成为第一批获准来到新中国的摄影师。“当时中国正是大跃进,他去了宝安,看到中国烟囱林立,看到墙上工农兵拿着麦穗的宣传画。他看不懂汉字,但他看得懂这些符号。他感受到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玛格南图片社里的摄影师,布勒松、卡帕都来过中国,但马克•吕布持续的时间最长,来过20多次。”

  周恩来与法国部长会面时说,他在巴黎留学时学到两样东西,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列宁主义

  1957年,毛泽东宴请波兰总理,马克•吕布成为唯一获准进入的外国摄影师,毛泽东在晚宴中举杯敬酒时,他快速按下快门,留下极少数的毛泽东的正面特写。1965年,马克•吕布第二次到中国正值““””,他意识到自己将见证一个大时代。他眼见上百万情绪高昂的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仿佛置身于超现实的电影场景中,一位美术学院学生挥臂高呼的瞬间被他捕捉下来,旁边是毛泽东和胡志明的巨幅头像。

  马克•吕布曾说,他只是一个拿着小相机走路的人,他沉默而细致地观察着周围世界,哪怕不懂一句中文,也能着迷于这个陌生的国度,“我不创作故事,我只是个琐碎细节的收藏者。”他靠着直觉来捕捉世界的瞬间,他强调自己不是哲学家或社会学家,更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只是一位自由的观察者,关注事物的表面,而这些表面所折射出的深刻历史内涵,则是由时间和摄影的特殊属性沉淀下来的。

  在马克•吕布的一生里,他花了许多时间游历世界各个角落,也经历过世界各国的历史事件。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记者,也不属于任何新闻机构。他的作品不受时间限制,没有偏见和色彩,他从不去分析或判断历史,只是从摄影师的视角去探索这个世界,呈现他所经历的一切。虽然他来自于以纪实摄影闻名的玛格南图片社,但他从不为既定的题目来拍摄,也很少接受委约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也很少见到血腥或是暴力。1976年,他当选为玛格南图片社主席,但仅待了三年便辞掉职位,退出图片社,选择以更自由的方式实现他的摄影师梦想。

  他的作品中没有说教意味,没有政治动机。虽然他有机会亲身接触并拍摄到中国的政治人物,但他总是强调,他最爱拍摄的还是街头的陌生人,那些鲜活、平淡、真实的凡俗生活与琐事让他最为兴奋。“要理解中国人如何想、如何感受,太难了,我必须把那种精妙的分析和叙述让给别人去干。发现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你的眼睛。”马克•吕布曾说,“我热爱东方,远超我们的城市,或者我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

  “我喜欢离家出走,摆脱一切束缚,尽可能近地去观察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但这种观察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启发我灵感的东西后被激发出的热情。我喜欢在混沌中寻求有序,喜欢视觉的惊喜和转瞬即逝的快乐。我喜欢某些脸庞和身体、姿态或是本性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曾说。

  肖全记得,2008年在上海恒隆广场有一场展览叫“马克•吕布和他的朋友们”。当时马克•吕布带了三位法国摄影家和三位中国摄影家,共七人做了那场展览。“在开幕式上我们说到,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来自西方的人,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报道中国。他的拍摄不完全局限于政治,他的作品中普通老百姓比比皆是。”

  2003年,在马克•吕布80岁生日那天,肖全将一张明信片寄到摄影师家中,明信片上写着一位摄影师对另一位摄影师的敬仰:“献给一个80岁还在拍照片的人。我亲身感受到了一个有责任感、对一切充满希望的摄影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让我尊敬,却难以模仿。”

    40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