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开发区成功的案例

小兰分享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开发区成功的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开发区成功的案例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功案例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新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高新区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的高新区有一千多家,其中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据统计,世界上高新区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是:美国398家,德国106家,日本104家,中国大陆53家,英国50家。不同国家的高新区由于经济文化背景、发展历史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成功的高新区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相似的地方。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新区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中国高新区与世界一流园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笔者选择世界范围内发展比较成功的三个高新区,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台湾的新竹作为分析对象,看看我们离世界一流高新区到底有多远,并从它们身上找到对中国高新区发展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州第三大城市圣何塞市,长30英里、宽15英里。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集中分布着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年产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硅谷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天就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24小时内就会有62个百万富翁诞生。目前全美前5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1家在硅谷,全球100大电脑公司中有1/5来自硅谷。硅谷的成功,不仅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基地和最大的火车头,而且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科技革命。建立高新区,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我们可以透过硅谷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来了解硅谷的发展历程。斯坦福大学注定和硅谷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硅谷教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 Terman)教授正是在这里读的大学并留校工作。在斯坦福工作期间,特曼就鼓励学生们出售科技专利和开办公司,这其中就有被作为现代硅谷发源和象征的惠普公司(HP),这家公司是特曼的两个学生利用从特曼手中借来的538美元在一家车库里创立的。特曼的另一大贡献是主张建立斯坦福研究园,这是全球最早的高新区,硅谷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硅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他和另外一些科学家在1947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1955年,肖克利在硅谷建立半导体实验室,这是硅谷第一家真正的半导体公司。同时他从东部和中西部雇佣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肖克利八杰”。不幸的是,肖克利的半导体实验室中途夭折了,1960年肖克利卖掉了自己的公司。1957年,“肖克利八杰”(也被称为“八叛徒”)集体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另外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不久,“八杰”之一的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仙童公司于是得到迅速成长。在仙童创业的前8年中,又派生出10个小公司。到1968年,公司的8位创始人全部离开了仙童,创立新的公司。20世纪60年代硅谷诞生的数十家半导体公司,大都出自于仙童公司,其中包括现在大名鼎鼎的Intel。在此之后,硅谷继续快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至今在世界上都颇具影响力的大公司。硅谷主要公司衍生图谱大致概括了硅谷发展的基本历程。

  硅谷的成功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兴趣并争相效仿,但没有一个取得像硅谷那样的辉煌成就。有学者甚至发出“硅谷不可以复制”的惊呼。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硅谷能否复制,而是应该挖掘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硅谷的成功?中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笔者看来,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是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人才是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

  首先,硅谷有一流的人才供给基地。硅谷有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等著名高校为其培养人才。斯坦福大学有世界上最好的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拥有众多的由公司资助的一流实验室,与产业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斯坦福总是处于不断发明、不停创造的过程中,创业蔚然成风。据统计,与斯坦福有关的企业的产值就占企业总产值的50%-60%。除了上述几所著名高校,硅谷还拥有数千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州立旧金山大学、州立圣荷西大学等专门培养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众化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向硅谷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硅谷的人才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

  其次,硅谷的人才素质很高。硅谷不仅有一流的人才供给基地,同时人才的素质很高,堪称全球人才高地。硅谷吸引了世界上近1/4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近千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前来工作。美国还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实行特殊移民政策,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其中20-45岁的年轻人超过一半,白人仅占总人口的49%。外国高素质移民的涌入,使得硅谷逐步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水平的人才。此外,硅谷还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将一个个尚处于襁褓中的技术转化为现实,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网景公司就是最初来源于大学生的技术,经过企业家培养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最后,硅谷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公司为了留住高水平员工,通常通过“股票期权”进行激励,这种办法把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公司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硅谷还实行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如提供免费午餐、定期体检,为家属办幼儿园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二)文化使硅谷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硅谷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这为硅谷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在硅谷,成功者受尊重,失败者也并不受歧视,许多公司甚至喜欢招聘那些曾经失败过的执行总裁。因为,在他们看来,失败与竞争是相伴而生的,任何经验的取得都是与失败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认为,对失败的容忍是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硅谷有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宽容“背叛”。硅谷人才流动频繁,极少有人终身受雇于一个公司。拥有发明成果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离开自己优厚待遇的岗位去寻找新的机会,在硅谷,创办自己的企业被认为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捷径,所以,每天都有新的公司在硅谷诞生。在高科技领域,产品周期短、市场变化快,信息上的交流很有必要。硅谷拥有很多非正式的聚会场所如咖啡馆等,为人们交流新信息、新点子提供了便利。最后,硅谷还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能随时满足用户各种需要,降低了交易成本。硅谷内熟悉各种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和中介机构等管理和服务设施则可帮助企业家办理一切事务,减轻企业家的负担。

  (三)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后盾

  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也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一般的工业投资相比,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风险更大,当然收益也更高。硅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运作,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因而有人说全球风险投资最成功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约有一半在硅谷。硅谷风险投资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与硅谷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硅谷集中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大加快了投资进程,也催生了更多的百万富翁。美国还为风险投资专门定做了一个新的证券市场——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这是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也是美国发展最快的交易市场,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硅谷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如雅虎、英特尔等都是在纳斯达克市场培育的。

  (四)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基础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把人才等因素视为硅谷发展的推动因素的话,那么,市场则是拉动硅谷向前发展的因素。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仙童公司的研发人员高登·摩尔认为,在特定大小的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隔24个月就会增加1倍,计算机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提高1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可能夸张一点的说法是,一个新产品早上刚刚问世,晚上就有可能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硅谷大量的小企业由于体制灵活,善于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根据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因而能在硅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并不断发展。

  (五)政府的适当作用

  部分学者在比较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的成败得失时,通常强调后者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无法适应新形式的变化,而硅谷是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因而能够不断壮大,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认为政府对硅谷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则是不恰当的。其实,硅谷在发展的早期也是靠接受政府大量订单才存活下来,只不过硅谷在培育市场方面比128号公路地区做的更好罢了。政府对硅谷发展所起的作用其实更多地体现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方面。例如,美国将谋求在全球高新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作为国家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重视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区的共识。为此,政府加强了对科技领域的干预和指导,参与重点科研的决策和开发,倡导大学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美国政府还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打造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硅谷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建立了庞大的技术转让机构网络,以使科研成果尽快进入市场。对于那些尚未打开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但可能很有前景,政府就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使用。例如,美国的网上交易就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宏观调控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战,及时做出了战略上的调整,大力发展计算机、通讯、电子和航空等产业,迅速扭转颓势,重新占据了这些行业的世界领导者地位,而日本则陷入长期的衰退,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总之,硅谷之所以获得今天的成功,是与政府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政府在高新区发展中所起到的适当作用不容忽视的。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班加罗尔(Bangalore)位于印度南部,是卡纳塔卡邦(Karnataka State)首府。班加罗尔软件园是印度软件技术园(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of India,英文缩写为STPI)的分部之一,成立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已成为STPI二十六个分部中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一个,并被誉为“亚洲的硅谷”。

  从1992-2002年间,软件园内企业数量从最早的29家增加到1038家,其中150家为外资公司。1994、1996、1998、2000年企业数量依次为79家、163家、267家、812家。

  在软件出口方面,1994-1995年度,园区软件出口额仅为20亿卢比,但这一数字被不断刷新,1995-1996是48亿卢比,1996-1997年又翻了一番,达到98亿卢比,以后几年依次是170亿卢比、460亿卢比、460亿卢比、747.5亿卢比、990.3亿卢比,2003-2003年度则高达1235亿卢比。

  目前,全球约有5000家软件开发公司,对其评级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将所有的公司分为一至五等,五等为最高。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五等的软件研发企业,其中有45家在印度,而这45家企业中又有将近30家在班加罗尔。班加罗尔共有1500家软件研发公司,其中外国公司超过150家,2000-2001年期间平均每周有一个公司来班加罗尔注册,这一速度在印度是独一无二的。许多世界知名公司微软、IBM、惠普、摩托罗拉、思科、北电网络、甲骨文、德州仪器等都在此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印度本地的著名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等也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

  班加罗尔之所以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笔者认为,有四大因素至关重要。

  (一)高水平的教育

  班加罗尔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共有7所大学,其中印度理学院历史悠久,创办于1898年,现在是一所只招收博士、硕士的研究生院,不招本科学生。班加罗尔有以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以及印度管理学院、农业科技大学、拉吉夫·甘地医科大学等,还有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班加罗尔工程学院的数量在印度居首位,是美国工程学院数量的一半。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28所科研机构也设立在这里,还有企业内部和其他政府认可的科研机构100多家。由此可见,班加罗尔完全具备成为高新技术城市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班加罗尔就开始吸引了国际软件和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87年,美国德州仪器开始在此开展外包业务。1991年,国际商用机器IBM进驻班加罗尔。随后,通用电器在此设立研发中心,班加罗尔由此开始了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二)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

  为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先后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和《印度IT行动计划》。在税收、财政、贷款、进出口以及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优惠,比如企业开始经营的头5年免去企业所得税,园区内软件企业进口硬件和软件完全免税,并且可以申请快速通关的“绿卡”,购买国内资本货物时免除消费税、对所交纳的中央营业税进行退税,取消了进口许可证制度,允许设立100%外资独资公司等。为优惠鼓励社会对科研机构合作,还有以优惠价格提供厂房、办公楼、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了解决班加罗尔的数据传输问题,印度政府在1991年投资兴建了可高速传输数据的微波通讯网络SOFTNET。这一创举至少满足了10余年软件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也为后来班市能够不断吸引其他著名企业前来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正是印度政府及班加罗尔所在地卡拉塔克邦政府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特别的支持、对企业科研实行财政资助,对企业科研成就颁发政府奖等扶持措施,使班加罗尔成为世界企业界的进军目标。

  (三)良好的外部环境

  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卡邦,海拔700多米,是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600万,面积368平方公里。班加罗尔不仅是卡纳塔克邦的首府,而且是南印度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整个印度教育中心。班加罗尔自然环境优美,四季气候宜人,绿地覆盖率为40%,被誉为“花园城市”。此外,这里有比较发达的交通,有航班、铁路、高速公路与印度其它城市乃至世界主要城市相联系。早在英国统治的殖民地时代,这里就已经是一座设施相当完善的城市。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刚刚独立之际,尼赫鲁政府经过反复选择比较,将此确立为印度的高科技发展基地。于是,从50年代开始,印度负责火箭和卫星空间研究的国防研究发展组织、印度科学研究组织、国家航空实验室、印度斯坦飞机制造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研究机构在班加罗尔扎根,形成了以空间技术、电器和通讯设备、飞机制造、机床、汽车等产业为龙头的一批产业,逐步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础,印度半个世纪来发展起来的人造卫星、中程导弹、坦克、火炮以至原子弹、氢弹,都有来自班加罗尔的贡献,班加罗尔成为印度名副其实的“科学城”。

  (四)有利于软件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为了保护软件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十分注重对该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此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印度政府为了维护软件创作者的权益,严厉打击盗版活动。1994年,印度政府修订了《版权法》,对版权所有者的权利、软件的出租备份,以及侵权的处罚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2000年10月18日,印度《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成为世界上第12个制定此类法律的国家。该法律对以前的《印度证据法》、《印度储蓄银行法》、《银行背书证据法》和《印度刑法》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修订,确立了认可电子合同、电子文书、数字签字的法律依据,对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惩罚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台湾当局意识到台湾依靠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下去。要发展经济,只能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归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始建于1980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竹已成为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台湾当今10大企业当中有7家来自新竹。新竹因在行政服务、产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成功举措被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高新区之首,它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

  新竹的发展不同于美国的“硅谷”,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代工(OEM)阶段。新竹地区尽管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与美国相比,科研力量仍很薄弱,园区整体的研发力量不强,大多数厂家成为跨国公司某一道或几道工序的专业加工点,或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配套产品。以芯片产业为例,2002年全球10大芯片代工企业占据全部芯片代工市场的97%的份额,而新竹园区的台积电和台联电就占到81%的份额,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见表1)。第二阶段是自主发展阶段,经过80年代的开发建设,新竹园区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园区把发展的重点逐步向自主研发的方向转移,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台湾当局开始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新竹园区逐渐进入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应该说,新竹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复制”硅谷的成功范例,那么,新竹崛起的奥秘何在?

  (一)恰当的区址选择

  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史表明,高新区的选址与高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每个国家在高新区选址时都花费了很大精力,台湾新竹工业园也不例外,充分考虑到了独特的地缘、人缘因素。新竹离台北70公里,至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拥有陆(铁路、高速公路)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方面十分便利。新竹自然环境优美。地势平坦,草木茂盛,瀑布温泉遍布,气候宜人,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新竹地区智力资源密集,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工学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坐落在此。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交通部”电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环绕在新竹周围。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的创立和发展注入了智力源泉,成为园区向前迈进的重要保障。此外,园区附近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构及石化等工业,各项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上述众多的优越条件使新竹成为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的理想之地。

  (二)规划科学合理

  台湾新竹园区的规划科学合理。新竹园办区方针明确,在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构、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1980年,台湾就拟定了新竹科学园《园区十年三期发展规划》,该规划将新竹园区分三期开发,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科学工业园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有关学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三期则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1993年,台湾“行政院经建会”通过了“园科会”呈报的《新竹科学城发展计划》案,该计划将新竹县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国际高科技重镇,25年完成,建设经费1054亿新台币,计划发展人口120万。1994年新竹园又制定了《科学园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到2003年,园区拥有企业300家,从业人员10万,产值突破l万亿元新台币,将新竹园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可见,新竹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与缜密、科学的规划分不开的。

  (三)引资政策优惠

  为吸引厂商进入园区和保证园区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1)税收优惠:园区内公司5年内免税,或可以享受机器设备的加速折旧。在5年免税期满后,所有应纳税收的税率不超过20%;园区内公司可以免税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对于战略性的关键产业,投资回报的200%均为免税,其余部分以10%的减低税率收税等。(2)资金扶持: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新竹以直接投资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技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园区参与投资。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资助技术创新开发,资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3)土地厂房优惠: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如果被认定为对台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则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

  (四)投资环境良好

  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1)基础设施完善:一方面园区按照国际惯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优质廉价的标准厂房,提供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按照社区化的要求,建有较完备的休闲度假、生活娱乐、医疗卫生、员工子女教育等社区生活配套设施。(2)行政管理高效:新竹园区的管理机构,形成了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快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人增加合理便利的条件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则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3)服务保障齐全:新竹园区确立“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准则,在园区内设有一整套服务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全方面、多功能服务。

  (五)吸纳培养优质人才

  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新区的成败。新竹园区在吸纳和培养人才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截至1995年6月底,园区就业人数为3.8万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2万人,占52%;博士、硕士等高级科技人才有4500人,占12%。 新竹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制订积极的吸纳人才政策。园区专门建立了先进的人才招募网络,用于招募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海外华人。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所占比例最高可达25%。这种优厚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来自“硅谷”的华人,使得园区内企业能够在一个高水平上起步。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为把更多的台湾本土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台湾当局在园区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邀请有关专家引介先进技术,提高园区员工的技术素质。园区管理局主动促进园区企业与当地大专院校、学术机构挂钩,共同从事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工作。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新竹园区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企业经理协进会等组织,其目的是这些组织的整合合理配置科学使用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在整体上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在迈向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四、几点启示

  从硅谷、班加罗尔和新竹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高新区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创办高新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创举之一。从1951年斯坦福研究园成立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再到台湾的新竹,它们的发展就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高新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用以发展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

  启示之二:高新区建设区位因素不可忽视。

  无论是硅谷,还是班加罗尔、新竹,区位优势都非常明显。优越区位因素的基本要求是:强大的科研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等。中国高新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充分重视区位因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切记盲目蛮干。

  启示之三: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除了硅谷,班加罗尔和新竹的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他们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政府的影响无处不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结合,产生出最活跃的生产力。

  启示之四:人才是高新区发展之本。

  与传统产业不同,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硅谷、班加罗尔和新竹的发展经验证明,创办高新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大批人才。没有人才,高新区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启示之五:创新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保障。

  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创新,高新区的存在也就失去其意义。成功的高新区时刻都在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领导世界产业潮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孵化器功能。创新是所有高新区成功的法宝之一。

  启示之六:完善的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备的服务体系为支撑,这既包括完善的硬件服务体系,如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服务等等;也包括完备的软件服务体系。硅谷、班加罗尔和新竹的发展过程也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

  开发区成功的案例2:小城镇开发的成功案例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历经“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四化倡导新型城镇化”、十七大“新五化”利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深入指导“十二五”实践等理论探索阶段,正式进入新型城镇化全面推广及实践路径阶段,即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四化融合并进。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小城镇开发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城市更新、新区开发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上海东滩顾问在新型城镇领域的多年咨询实践,从小城镇开发面临的问题入手,参考国外小城镇案例探讨几种成功的小城镇开发模式。

  一、小城镇开发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也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科技因素、财政和人才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1、重点产业不突出,三产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很多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未能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功能和特色优势,造成重点产业不突出、三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不高或与农业关联度不高,二产整体素质和档次偏低,三产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滞后,缺乏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对资源和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2、小城镇管理不完善,生态问题严重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小城镇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镇建设、轻管理服务,空间的不断开发和人口的不断积聚促使部分小城镇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不善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城镇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城镇空间开发无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集聚区居住环境较差等问题。

  3、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镇缺乏特色

  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中,部分城镇追求项目形式和量,脱离本地自然和历史文化特色,一方面大力破除传统文化元素建筑和自然环境,一方面照搬大城市项目,建设大体量商业中心、城市类小区以及新农村,造成小城镇文化个性被破坏,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

  4、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人才缺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主要资源、政策、人力都向大城市靠拢,因此小城镇在发展经济时存在先天的劣势,一方面产业多为粗放型、小规模的传统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生命周期短,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产业人才、经管人才相对缺乏,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看到小城镇开发面临的问题时,我们也看到其实国内外还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的,如何破解小城镇开发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创新,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下面主要结合几个国外小城镇案例,探讨几种成功的小城镇开发模式。

  二、接轨农业产业化的小城镇模式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产业结构更接近于城市,但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比城市要密切的多,而事实上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小城镇基本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如浙东南、苏南和胶东半岛,以及农业小镇法国格拉斯小镇、保加利亚玫瑰谷、产业小镇美国布拉多克、以及综合小镇意大利Verona等。而且,目前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与当地特色农业接轨,围绕展开农产品加工制造、商贸服务、以及相关综合产业能强化打造地区特色重点产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因此小城镇开发立足于农业生产产业链前后及相关服务产业上,才能逐步走出地区困境,放飞小城镇经济。

  参考案例:农业产业化小镇-法国格拉斯小镇

  格拉斯小镇Grasse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和南阿尔卑斯山之间,是一座环境优美清幽、气候温和湿润、街道交错狭窄的中世纪小城。格拉斯小镇位于山区、较为温暖、距离海边有20千米路程,特殊的气候非常适合花卉种植,再加上地区人文和产业偏好,小镇重点产业逐渐偏向花卉种植业及香水工业。花卉种植业包括了茉莉、月下香、玫瑰、水仙、风信子、紫罗兰、康乃馨及薰衣草等众多品种,其香精成为众多香水师趋之若鹜的理由。

  自从18世纪末以来,格拉斯的香水制造业一直相当繁荣,风靡世界的品牌ChanelNo.5香水就诞生于此,它也为法国赢得了“香水之国”的美誉。小镇生产法国三分之二的天然aromas,用于制造香水和食品调味料,每年香水业为小镇创造超过6亿欧元的财富。小镇因为香水也设置有国际香水博物馆、弗拉戈纳尔美术馆、弗拉戈纳尔香水工厂、普罗旺斯艺术历史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吸引全世界的爱香及旅游的人士到来。格拉斯每年举行国际玫瑰博览会和“茉莉花节”,小镇在茉莉花节要举行盛大的活动,装饰华丽的花车穿过市镇,并设置焰火、免费派对、民间音乐团体和街头表演者等活动。格拉斯小镇已成为探访香水之路的旅行者们争相拜访的圣地之一。

  三、构建循环经济体的小城镇模式

  小城镇发展注重经济因素,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可以从保护生态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入手破题,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循环、再生和利用物质资源,形成一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

  小城镇可以在产业集聚区及一定范围内试行循环经济产业园或静脉产业园区,政府主导并牵头,制定并规整产业相关规划,整合地区主要龙头企业,配套出台优惠政策以及服务部门,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构建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从而达到改善管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多重目标。同时,积极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导地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

  参考案例:循环经济小城镇-丹麦卡伦堡市

  卡伦堡市位于丹麦西兰岛西部,仅有2万居民。由于有深水不冻港口,很多大型企业陆续落户于此。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卡伦堡的主要企业相互间交换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者“废料”。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工业共生体系”的发展使这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在世界上知名起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传统典范。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其中的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低温循环热水用于大棚生产绿色蔬菜,发电厂的部分冷却水被用于养鱼场,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作原料。

  四、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模式

  中国小城镇众多,历史渊源和地区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开发建设中如若一味追求大城市的商业模式和形式只能造成小城镇缺乏特色、在市场差异化竞争中败北,因此小城镇开发之前,需要着重挖掘城镇地区文化,传承、保护和整合文化内容,规划建设地区文化品牌,以文化旅游这一主题为抓手和吸引力,以服务的消费性、对象性和混搭性提升旅游项目的体验价值和参与度,并根据不同的消费对象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体验的项目,将小城镇提升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旅游目的地。

  参考案例:旅游疗养胜地-法国依云小镇

  依云镇位于法国Haute-Savoie地区,背靠阿尔卑斯山,面临莱芒湖,湖对面是瑞士的洛桑,小镇便依半圆形湖面而建,并且只有7500居民,开支预算相当于一个四万多人的城市,居民生活富足。小镇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是欧洲人休闲度假、夏天疗养、冬天滑雪的绝佳场所。

  依云小镇的地区特色即是地理环境和依云矿泉水。根据依云水的特性,小镇1864年正式取名为依云镇,依云水开始被大量出售,成为地区的第一大产业;根据依云水对一些疾病的显著疗效,1902年,闻名法国乃至全世界的依云水治疗中心成立,主要提供依云天然矿泉水SPA、按摩师根据病痛的部位按摩治疗服务、母婴游泳和母亲产后体型恢复养生服务。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使依云镇远近闻名,它古老神秘的故事也吸引了想要探寻依云的人们,依云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小镇。据此,依云小镇逐渐形成了依云水、旅游、疗养等主导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小镇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依云水文化息息相关的产业,当地居民对依云水也充满着深厚的感情,从而将小镇打造成一个安宁祥和、闲散安逸、满眼葱翠而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幸福指数较高的文化旅游小镇。

  五、聚焦科技创新创业的小城镇模式

  针对地区产业科技含量低、人才缺乏等问题,小城镇地区政府需要根据地区特色,争取、制定并出台相关鼓励产业科技创新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对接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科技创新,吸引科创人员尤其是本地出去的人员回归小城镇或间接参与城镇科技创新及科技创业孵化项目,以此带动小城镇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人才的集聚。

  参考案例:城乡地带科技型小城镇-德国蒙绍市

  德国蒙绍市位于德国西北部北威州,是处于德国与荷兰边境的群山怀抱之中的小城镇。小镇人口1.5万人,森林覆盖率45%;小镇至今还保留着17世纪的建筑和完整的城镇风貌,包括水上教堂、修道院及古堡等;小镇曾是17世纪著名的老工业区,目前小镇拥有中小企业200多家,是德国新兴科技型、就业型、经济状况良好、失业率较低的小城镇。

  德国人口老龄化,城镇中青年人口减少,以及生产加工厂区外移对德国的就业冲击很大,因此德国积极支持创建新兴科技型和就业型的中小企业。1996年由蒙绍政府在市郊区投资创建HIMO科技创新中心,以鼓励和帮助有创新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创建自己公司为宗旨,为蒙绍市新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生产用办公用房、企业创立和管理咨询、展销及培训、后勤服务等扶持资助。中心初创时以政府投入为主,立足高起点,建设完成后进入企业化运作,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给予适当的补贴,解决工资和宣传费用问题。中心积极打造科技型小镇,建筑采用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并应用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装置,如太阳能集热器、光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等,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电力、部分饮用水、灌溉用水等资源。

  开发区分类

  开发区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两个等级。国家级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3] 。

  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边境合作经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类型,它们虽都具有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地域的共同特性,但相互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省级开发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开发区,功能类似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类是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功能以发展各类工业项目为主,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开发区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区的载体建设,比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等。开发区也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开发区的主要管理人员经常是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层人员来兼任或专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指中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span]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 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高新技术范围将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国家科委《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条件。认定工作由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

  高企[span]兴办者向开发区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核定后报省、市科委批准。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性政策。如享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优惠,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证,经批准可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享受外贸经营权,可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可优先纳入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以自行制定产品试销价格或自行定价,可以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五年内企业交税收新增部分可用于开发区建设,安排劳动就业和招收职工时可得到优先考虑等,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中国现已建成3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建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它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会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统筹管理及招商等,可以与其联系。


看过“开发区成功的案例”的人还看了:

1.成功的网店经典案例

2.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

3.公司经营成功的案例

4.成功的国外投资案例

5.熬出来的成功案例

    71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