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

喂鱼的红线虫要怎么养才正确(2)

小兰分享

  红线虫的捕捞方法

  水蚯蚓就是丝蚯蚓,它是黄鳝最好的活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水蚯蚓广泛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栖息在富含有机质的淤泥中,特别是城市污水排放口的下游、密度大、产量高。

  捕捞水蚯蚓用长柄抄网。它由网身、网框和手柄组成。网身长1米左右,呈长袋形,用密网布缝成,网口框架是等腰梯形,腰长40厘米左右,上、下底分别为20厘米和30厘米,框架由钢筋弯成,钢筋的头在下底中间拧合在一起,插入一根较粗的木棒或竹竿中,绑扎结实。

  捕捞时,选择底质肥沃,有缓流,水底少有砖石块,水深10~50厘米的地方捕捞。作业时,人站在水中,将网袋缓缓伸入水下,用网框的一边紧贴水底,慢慢捞取底层浮土;四川地区一般看到红线虫后,直接用手慢慢插入红线虫边缘,瞬间捞取(因为用手捞取比较有感觉,很肉感),再慢慢细淘(将红线虫置于只有一半水的盆中,轻微的搅拌将红线虫打散,利用搅拌后的漩涡跟红线虫的盘踞能力,等一会儿再次盘踞在一堆,然后轻轻的挪动将其翻转过来,杂物污泥便很容易除去),这种方法简单花时间少。遇到泥堆不要硬把泥刮起,而是轻轻从泥堆上面划过。待袋里的浮土捞到半满时,提起网袋,一手握抄网柄部,一手抓住网袋末端,在水中来回拉动网袋。用水慢慢冲击网中淤泥,露出红色的水蚯蚓来。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费时、红线虫的损耗也比较大,应避开上午的阳光直射。

  红线虫的栖息环境

  红线虫个体不大,长约10毫米,但群体产量较高。尾鳃蚓和水丝蚓的区别是前者有尾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后者没有尾鳃。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俗称臭阴沟的缓流水黑污泥),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

  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沟渠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水蚯蚓的营养价值极高,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它是金鱼和锦鲤非常爱吃的饵料,也是鳗苗的主要饵料。上海的黄浦江在河水退潮后,岸边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有人大量捕捞。专家认为,红线虫不是寄生虫,吃了虽不会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但由于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胃肠不适.

  红线虫一般情况下,在洁净且消毒过的水中不可能存在红线虫。三楼以上使用水箱或其它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的用户,发现自来水中有红线虫,主要原因是水箱或其它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洗而造成污染,沉积在水箱内的卵孵化发育成红线虫。三楼以下的直供水用户发现水中有红线虫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线虫生长。红线虫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沿着池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汇集成团状。用户清晨第一次用水时,将它们冲出,造成红线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其次,如水龙头已经打开用水一段时间仍有红线虫流出,可能与水管的老化锈蚀水中微生物孳生有关,提醒用户要更换户内管道。

  预防红线虫,关键要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及时清洗消毒,加强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及时进行维护清洗消毒。一般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防止水中红线虫生长;水中若出现红线虫,可用漂白粉杀虫;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用“84消毒液”、漂白粉、瓶装家庭消毒剂等对水槽、下水管道等长期潮湿的地带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外爬。此外,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如长期不用时也应把水完全放空,重新使用时应注意消毒清洗干净,否则也有可能孳生红线虫。

  捕捞水蚯蚓多在河汊和淤泥水塘的浅水处。用细目抄网从河床的淤泥表面及泥下两厘米处铲过。在水中漂洗后得到的残余物中就有非常多的水蚯蚓。收集足量的泥蚓混合物后放置在大盆中,放满水盖上盖子遮阴。待水蚯蚓富集于水面后用手捞取放于两处。蚓尽则剩水与泥。

  水蚯蚓在南方多作为金鱼,锦鲤和河鳗幼苗的培育食料,价格高。有专业捕捞红虫的,穿连体水裤捕捞后卖渔店,四川地区常用来钓鱼,是最好的鱼饵。混迹于污水横流河溪沟渠里。

  红线虫的天性

  (1)喜温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其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显著,环境温度不仅直接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又对其他生活条件影响较大,从而又间接影响蚯蚓的生长。蚯蚓的生存温度为0~40℃,其中在0~5℃休眠,生长适温范围在8~30℃之间,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15~27℃,32℃以上停止生长。因种类不同有一定的差异。

  (2)喜湿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因没有特化的呼吸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要先溶解于体表的水中,再通过扩散作用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相反的过程排入空气中,因此身体必须保持湿润才能正常呼吸。如果蚯蚓的身体干燥,很快就因为不能正常呼吸而窒息死亡。但湿度过大,对蚯蚓的呼吸不利,被水浸泡或淹没的土壤中的蚯蚓常逃逸。蚯蚓生活环境的湿度范围为10%~70%,适宜湿度是60%~70%。种类不同,对湿度的要求有—定的差异。

  (3)穴居性:蚯蚓终生生活在地下,一般栖息在深度为10~20厘米的土中。喜欢潮湿、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特别是肥沃的庭院、菜园及农村猪舍、牛舍附近的垃圾堆、石块下等处。土壤的通气性要好,一方面可以促进蚯蚓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又不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

  蚯蚓对土壤的酸、碱度很敏感,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为6~8。

  (4)厌光性:蚯蚓是夜行动物,对光线非常敏感,喜阴暗,惧怕强光照射,正常情况下白天伏在穴中不动,夜间进行掘土、摄食、交配等活动。人工养殖时要在饲养池上方搭棚遮光,防止日光直射。

  (5)植食性:在自然条件下,蚯蚓主要是以植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喜欢吞食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和食品厂的废渣以及生活垃圾。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有酸味的食物,但不爱吃苦味和有单宁气味的食物。蚯蚓在土壤中呈纵向地层栖息,头朝下吃食,粪便则排积在地面。

  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表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生长速度更快,所生产的蚓茧数比以植物性饲料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几倍到10几倍,说明用腐烂或者发酵过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饲料培育蚯蚓比植物性有机物饲料效果好。


猜你感兴趣:

1.红线虫怎么养

2.红线虫有什么用处

3.红虫应该怎么养

4.水蚤的饲养方法

5.红线虫的危害

155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