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

水浒传梁山为什么注定要失败

晓贤分享

  近来水浒传热播,大家在欣赏影视作品之余,不由得生出惋惜之心:梁山泊人才济济,众志成城,为什么最后落得饮恨疆场、四散衰亡的下场?那么,水浒传梁山为什么注定要失败?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水浒传梁山为什么注定要失败吧!

  水浒传梁山为什么注定要失败

  很多人戏称水浒传为“炮灰传”“心寒传”等。细细研究,里面颇有玄机。

  首先,宋江、吴用等领导班子没有大局思想。梁山伯兵马前后攻打了东平、东昌、青州、江州、大名、泰安、高唐等众多城池,但打下来之后只是把所有的金银钱粮都带走,并没有派遣自己的头领和官员来驻守,并按照“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宗旨来制订社会管理制度。所以,每次攻打地盘,收获的只是财物,而不是势力范围。宋江、吴用是梁山泊里文化比较高的人,但也只是想暂时躲避在梁山泊,从来没有想到用这一班人才去治理国家,也没有提出什么治国方略。没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超前的文化思维做指导,徒有武功的梁山好汉们只有爱民热情,却做不出什么高效率的事情,最终成为一批高水平低智商的奴才,成为了农民起义和镇压农民起义战争的牺牲品。

  如果历史能从头来过,宋江他们攻打了城池之后,就要派自己的弟兄头领镇守要塞,免征赋税,开拓疆土,招兵买马,渐渐形成以梁山泊为核心的军事对抗区。经济上走“免田税、抢富豪、均贫富”的路子,不断打击外部边缘势力;政治上树立“替天行道”的大旗,以精神支柱团结群众。对于罪大恶极的四大奸臣,要派出暗杀小组分头锄奸;对于昏君,则采取能保则保,不听就剥夺权力的立宪方针。这样,梁山队伍会不断壮大,宋江最后得到的一定会是江山,而不是一壶毒酒。

  《水浒》中失败的浪漫

  暑假闲着没事,拿起桌上的《水浒》读了起来。之所以号称名著,自然有其伟大的地方,可我每每读到书中颇具浪漫主义特色的地方时,就会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我的理解不够,也许是作者的考虑不妥。

  水浒一百单八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共同的特征就是武艺高强,英勇无比,义气冲天,忠心不二,对人物“勇”“义”的体现应该说带有夸张的浪漫主义特色,两军交战,总是对方被杀得片甲不留,敌将总是被砍落马下,稍微想想,古代的战争,肉搏仗而已,往往是以人数的多少来衡量力量的强弱,以牺牲大量将士为取胜的代价的,怎么可能总是敌方损兵折将,而我方毛发无伤呢,很明显作者将这些好汉神化了,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需要,符合读者正义战胜邪恶的心理需要,让人对神化了好汉肃然起敬,确实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这种神化主人公的现象当然很普遍,譬如整个西游记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可惜看到作品的最后,在征方腊的过程中,这些神化了的好汉却突然变成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接二连三的败下阵来,死于非命。我在想,莫非是作者觉得要收尾了,要给这些好汉一个归宿,这么多人总不能都是一种结局吧,所以一定要安排一些战死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读者感觉“神”忽然变成了人,浪漫主义又回到了现实主义,难道这也可以称作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吗?浪漫得如此的尴尬,自然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还有就是战争的描写,我觉得与三国比起来不知逊色多少,没有把重点放在排兵布阵,而主要是战争的经过,雷同的感觉自然会很明显,因为战前的策略可以不同也应该不同,而战争的过程尤其是战争的场面却不会有太多的变化,水浒中战争的过程与场面往往都是以几乎相同的几笔带过让人感到遗憾。为了增加战争过程的一波三折,就会偶尔出现几个会妖术的将领来,因为勇猛无敌只有靠妖术来对付了。战争中妖术的出现,让人感觉到的不是浪漫而是迷信,我们都知道,夸张作为浪漫的一种常见方式,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夸张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有意识的夸大缩小事实,作品中需要的是对梁山好汉赞美的效果,将领的本领、谋士的智慧可以夸大无人能敌,但是不能夸大到可以施展妖术、飞沙走石,前者是神化而后者是妖化了,神和妖毕竟不是一回事,神化给人的是敬仰,妖化给人的是迷信,《西游记》中的反面形象不都是妖魔鬼怪嘛,因此不能不说这又是一处浪漫的失败了。

    92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