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武术,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也能祛病延年。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逢转必沉”。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很多人学习太极拳都知道,现代拳师都要求放松,太过松散就失去了练武的意义。

  “逢转必沉”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步伐的转换,二是虚实的转换。

  所谓“沉”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旋转下沉”,上肢的方向有所改变。这两种“下沉”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总是在交互运用。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熟练太极拳的松沉练法,常练太极拳能帮助你缓解疲劳。

  在步伐转换时,实腿一侧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一是为了将身体重心稳固在实腿,虚腿则可轻灵;二是实腿一侧“胯沉”,虚腿一侧“胯升”,就达到了“以胯领腿”的目的。

  动步之前只要做到了实腿的“下沉”,在步伐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弊端,就会自然消除,这是做到“迈步如猫行”的关键,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太极拳的步伐移动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实腿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之后先将虚脚收回来;第二是通过实腿“旋转下沉”,再将步子开出去,这一次的“旋转下沉”既是为了稳固重心,也是为了开步时的身体平衡。

  太极拳重视阴阳变化,练习太极步法要分清阴阳,步法清晰,在步法训练中,做好松沉转换。

  开步的一般规律是,旋转右胯,左脚开步;旋转左胯,右脚开步;左右开步的“旋转”幅度小,前后开步的“旋转”幅度大。

  在虚实转换时,实腿一侧“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称之为“胯走下弧”;如实腿一侧“旋转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则称之为“胯走后下弧”,又称之为“胯走立圆”或“胯走螺旋”。

  这种“下沉”是通过松胯实现的,与身体上肢“下坐”有本质的不同。无论是“松胯下沉”还是“旋转下沉”,身体上肢一定是一个整体,不可扭曲和变形。

  在虚实转换时,为什么实腿一侧首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下沉”一方面是为了“借地之力”,使腿蹬地不但能吃上劲,同时也能起到倍增器的作用,与小鸟起飞时身体先下伏是同一道理;另一方面是为“蓄劲”,“沉”即是“合”,合后即可击发。

  所谓“旋转”,不仅可使虚实转换圆活,也为以身带手创造了条件。没有虚实转换时的“旋转下沉”,就不可能产生出“螺旋劲”,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就是“旋转虚实”的运动。

  在重心移动时,“旋转下沉”是否做的到位,可用“坐腿掖胯”来检验。“坐腿掖胯”是实腿一侧“旋转下沉”后所产生的一种状态,就是将实腿一侧的胯合住,将重心坐在实腿上。由于身体上肢的“旋转下沉”和“坐腿掖胯”,不但能够感觉到脚掌对地面的反弹力,还应该有一种脚掌由里向外搓地的感觉。

  能否做到“坐腿掖胯”,扣住膝盖是关键。如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实腿膝盖产生晃动或向外翻拧,不仅有损膝盖,应有的感觉也不会产生。如果实腿脚尖外摆成八字,同样无法做到“掖胯”,重心也无法坐到实腿上。

  “逢转必沉”,既是先人们总结的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又是习练太极拳所必须遵循的拳理拳法,也是打开太极大门的一把钥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顿悟,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原来练的就是“逢转必沉”四个字。

  太极步法及其转换规律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

  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

  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

  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

  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

  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

  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

  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

  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沉的含义

  “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档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生除了脑袋以外,所以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

  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

  通过松腰,使腰以上的体重都用到胯上,然后下沉到腿上,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重量都作用到脚底,完成发力于根。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躯体属于大沉。

  举例说,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胯被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地位。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朝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练太极拳就要把身体练沉,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下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摧荡出去。

  脚的沉就是不断的增强身体的肌肉力,弥补下蹬力量不足,常言道,其根在脚,脚是全身最下部位,是全身的根源。

  腿足动则全身动,腿足停则全身停。练太极拳者,务必认真刻苦从腿脚练起。

  如何练太极拳的松沉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很多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使自己的膝盖受到损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没有真正的松膝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做到了松膝,那么自然能够将身体的重量下沉到脚底,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膝盖受力太过。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

  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很多人在理解松肩坠肘上,其实走上了误区,但是却自以为练得很好,练得很正确,最终并没有达到太极拳的效果。松肩坠肘中的肩指的不是肩关节,而是肩胛骨,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

  只有松开了肩胛骨才能使你的手臂互通,并且帮助你做到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沉的练习方法

  (一)要坚守太极拳的要领

  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二)盘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

  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三)只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

  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看了“太极拳的“逢转必沉””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

2.太极拳运行的基本规律

3.太极拳达到松腰胯的做法

4.太极拳的开胯练习

5.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6.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

7.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109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