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与经络有哪些练习方法

方婷分享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与经络。

  太极拳与经络

  经络论是传统中医诊断、施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道家养生术大小周天功的循行路径,还是太极拳的理论支柱之一。正是因为传统中医、道家养生术和太极拳在经络论层面同源相求,才有了太极拳融合了传统中医和道家养生术理论的定论。因而,从经络论的层面讲,太极拳习练者无论是从技击角度探求其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或追求其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或达到其行云流水的竞技效果,都应对经络论有所认知、理解和运用。

  一、经络系统简说

  经络,是人体自身内气有秩运行的通道。《灵枢•本脏篇》对经络的功能和作用概括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又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即经络有维持人体正常活力的功能和作用。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左右对称地分布循行于人体头部、躯干以及四肢,纵贯全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相属。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它比经脉细微,纵横交错、网布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与皮毛筋骨之间。

  人之身有阴阳,经脉也有阴阳之分: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共计十二经,亦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依手足阴阳经互为表里,有序联接,构成一个循环网络。

  人体除了有五脏和六腑外,还有脑、髓、骨、脉、胆、胞,统称奇恒之腑。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的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二跷脉和阴阳二维脉。督脉行于脊柱,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总任一身之阴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其内上行脊柱,其外者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腹部两侧,为十二经之海带脉在季肋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此四脉与太极拳内功修炼关系甚密。此外还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大阳膀胱经上行的阳跷脉,阳跷脉营养六腑;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上行,共司下肢运动并主寤寐,营养五脏的阴跷脉;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胆经上行,维系诸阳经的阳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脾经上行,维系诸阴经的阴脉。此四经与太极拳下肢生发内劲、传输内劲关系甚密。

  以上所言是经络体系的主体部分,此外尚有属于经络体系的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以及难以计数的经络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须通过分布在经络上的孔穴(即穴位)才得以实现。所以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开发、运用相关穴位的作用和功能至关重要。在太极拳修炼中,通过激发相关穴位的作用与功能,来实现经络平秘阴阳、调和气血、发生内劲的功效。

  二、经络与太极拳的修炼

  我们从《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心为令”;“以气运身”,“气为旂”;“形为躯使”,“腰为纛”的阐述中以可领悟到,太极拳的修炼与养生术“三调”(调心、调息、调形)并举的修炼同源同理。二者都是通过心意主宰下的腹式逆呼吸来培补内气运行、驾驭形体运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挖掘和激发自身潜能的目的。

  在清中晚期问世的太极拳经典中,多有阐发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论述周天养生,没有周天养生、经络论、气化论在太极拳修炼中具体运用的阐述,但卷中“气沉丹田”,“动牵往来气贴脊”,“气遍周身 不稍滞”等文字,无不意涵了把周天养生、经络论、 气化论理念运用于武学。为了认知和理解先贤在这方面的论述,有必要先就何谓周天功有个浅近的了解。养生术把真气沿经络循行一周,称为周天。但就周天循行的路径,因功法有别,修炼目的有异,其说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意念周天、经脉周天、丹道周天和卯酉周天之说,还都把周天分为大、小周天。

  其中,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所运行之气为受心意支配的混元气。这也就造成这类周天的循行路线取决于意念的导引,往往与经络走向不相合,却与太极拳的修炼密切相关。意念周天亦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一内气出会阴,过长强,沿督脉上升于顶,尔后沿头面部中线下行,交任脉下降,合于督脉运行一周;大周天一小周天运行的同时,再加上四肢经络的循行。而卯酉周天的混元气起于下丹田,沿体左(右)侧上升至顶,再循体右(左)侧下降,归于下丹田。这种混元气的运行过程正符合了太极拳“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的运作规律。有了以上对周天功的浅近认识,就有理由说太极拳融合了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循行经络运行气血的机制,因为太极拳论中“以意领气”、“气到力到”等论述中所讲之气,就是指既受心意支配又能生发内劲的混元气。

  从经络论与周天养生的角度讲,太极拳论中“动牵往来气贴脊”、“力由脊发”,即指内气沿督脉上升;“气沉丹田”即指内气循任脉下沉于丹田,并由此激发丹田为内气运行开源导流的功能,达到丹田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地运行内气的目的,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意念周天的小周天。而“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即是论述在任督二脉贯通的同时,四肢的内气循行的过程是:吸气,丹田合,则腰以上内气沿手三阴经归于丹田,腰以下内气沿足三阴经归于丹田;呼气,丹田开,则腰以上内气贴脊而上升,经劲源点向两肩散去,并把背部产生的内气与循足三阴经下沉于足底,再沿足三阳经上升,与流行于背的内气汇集起来,沿手三阳经施于手指。只是这段文字只讲了腰以上内气的运行,而没讲腰以下内气的运行而已。

  但这一内气随腹式逆呼吸,在贯通任督二脉的同时还把内气施于手指、足趾的过程,也就是拳论中“力(气)贯四梢”的过程(笔者注:经络论依经络中脉气由微至盛的流势,把分布于肘膝以下的穴位分别命名为井、荥、腧、经、合五个特别的输穴。其中的井穴都分布在手指与脚趾的末端,是脉气初出的源头,所以笔者以为,太极拳论中的“力贯四梢”,是指劲力贯注于四肢的末端,并非指贯注于“发为血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的四梢)。这个过程不仅与盂子所讲的内气“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一脉相承,也是太极拳运用了意念周天的佐证。讲到这里,或许有拳友会问,意念周天内气的循行有悖经络的走向,说得通吗?就这一问题,笔者曾于1983年夏,专门请教过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姜容樵的学生焦国瑞先生和著名武术家、武术养生家马礼堂先生。两位老先生分别有以下回答:“手足三阴的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胸腹部,而手足三阳经的俞穴分布于人体的背部。所以太极拳的蓄劲应意在手足三阴经趋于胸腹,发劲应意在手足三阳经的外开舒展,这叫做阴收阳发”。“经络虽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但以意领气是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规律,可顺行,也可逆行”。两位老先生的回答告诉我们,在太极拳的修炼中须把握呼气时丹田开,气贯四梢;吸气时丹田合,气归于丹田,其内气循经运行规律,自会有所体悟。

  太极拳是意、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圆运动,并讲求“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迭”的虚实变化。其形体在运转中所呈现的态势有前进与后退之分,有独立与下势之别,有侧行与中定之异,可谓林林总总,难绘其形。因而要想圆满地完成太极拳复杂的圆运动,除运用好意念周天的机制、理念外,还要运用好卯酉周天的理法。具体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前进、后退、侧行等虚实变换时,支撑体重实腿一侧的内气在腰肾下抽的同时,沿同侧诸经络下沉于足底;而腿欲运动一侧的内气在腰肾上托的同时随胯、膝、踝的提起,沿同侧诸经络上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心意通过内气驾驭形体运动的过程中,万不可拘泥于如何让经络畅通,而是要“意在自然,贵在和谐”地充分发挥腹肌带动下的腰胯联合运动、引动形体的运动,拳论中叫做“腰为主宰”。

  腰为主宰的左旋右转不仅可促进腰肌充实,还激发了束腰一周的带脉以束阴阳诸经的功能。在太极拳套路中,尽管弓步有顺步(单鞭、野马分鬃等)与拗步(搂膝拗步、搬拦捶等)之分,但成弓步姿势时,弓腿在前,发挥了二跷脉之力,蹬腿在后,发挥二维脉之能;同时手三阴、手三阳回循徐行,极尽柔筋活肌,调和气血,达濡养筋骨之目的。由于太极拳运动形体变化千姿百态,其内气沿经络运行虽千言万语,难穷其妙,但主要规律如上所言,不再赘述。

  练太极拳做到全身放松的方法

  1、要思想人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2、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3、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4、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5、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6、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

  1、对人体矿物质吸收有好处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2、对大脑有好处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有杂念。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3、对骨质有好处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猜你喜欢:

1.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2.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

3.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

4.练太极拳与医治慢性病

5.和式太极拳的规矩与自然

6.太极拳对人体哪些穴位有影响

    49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