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感人的故事文章

淑贤分享

  世界那么大,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人的故事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感人的故事文章:平凡中的无悔

  在宁平镇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位个子不高,骑着自行车,托着“鼓鼓”邮包的投递员。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小赵”。小赵原名叫赵翔,是郸城县宁平镇邮政支局的一名投递员,负责宁平镇17个行政村的投递工作,日投递里程55公里。1993年参加工作,在这条邮路已走过16个春秋。

  自参加工作以来,小赵在投递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始终坚持“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工作方针,月投递邮件量2万余件,日处理报刊杂志360份、挂号信函183件,且从无差错。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默默地为用户奉献着。

  今年的3月份,他接到了一封“特别”的信,只注明是宁平镇张大强收,落款“福建永定”,这样的信投递难度特别大。小赵只有拿到镇派出所户籍科查询,未有查到本人。他没有急着把它一退了之,而是记在心里,在投递过程中向各单位、各行政村打听,终于通过一个运输个体户才找到此人。当收件人拿到信件时,惊讶地不知道说什么好,等小赵走远了才回过神来,追上他表示一定要重重感谢,被他婉言拒绝。这可是几年来未通信的弟弟来的信,按规定,像这样的一些疑难信件,可以做为“死信”退回原处的,但小赵却并没有这样做。他说:“退一封信,如退回一颗心,那多让人失望,所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失望变成希望,为了找到信的主人,花费时间和精力也无所谓,当把这些邮件交到用户手中时,那种成功的感觉,难以用语言表达”。依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16年他成功处理了“死信”203封,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投递员,而且还是用户的勤务员。在他投送的敬老院,居住着20余名孤寡老人。有的老人眼睛不好,小赵就经常帮他们读信、读报、缴电话费,老人们对他特别放心,让小赵帮他们取款或存款,老人们都夸小赵是“21世纪的活雷峰”。但小赵总是一句话:“人民邮政为人民。”小赵还时常帮助邮路上的乡亲们代缴农电费、代捎生活用品等,只要乡亲们有需要的,言知一声,他都会乐此不疲地效劳。报刊是农民获取致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使乡亲们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小赵都及时地把报刊投送到乡亲手中,并义务地当起了“农业技术小顾问”。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细心搜集一些有关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把它们剪下来或抄在小本子上,在投递邮件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向乡亲们详细讲解,有时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毫无怨言。小赵总笑着说:“只要乡亲们种的庄稼能高产,乡亲们能够过上好日子,再累我也觉得值。”

  小赵有时还主动掏“腰包”,为农户订阅科技报刊、杂志。家在宁平西街的常钦宇因养鸡缺乏技术,连续两年都没有成功。小赵得知后,主动为其订送了《农民之友》、《农场百事通》等,帮助其科学养鸡,收到了良好成效。现在的常钦宇不但养鸡年年成功,还因此开上了“奇瑞QQ”。

  近年来,宁平镇的群众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有的乡亲不仅买上了‘家庭影院’,还用上了计算机,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视频聊天。”乡亲们都说:“这有小赵的功劳。”

  在16个春秋里,小赵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地忙碌着,默默地奉献着。他珍爱这一事业,正如他所说,只要用户需要我,我都会一直干下去,奉献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小赵的服务是一种很自然的真情流露,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一颗朴实的心。他用汗水和热血书写自己无悔的篇章,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用户心中的名牌——中国邮政。

  感人的故事文章:等你不久,刚好一生

  杭州一小狗不吃不喝,风雨中寸步不离等待主人,最后被一对情侣收养。但并非所有的小狗都这么幸运,能够重新找到主人,正如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它用一生等待,却只能遗憾老去。

  它是一条在火车站被遗失的秋田犬,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音乐教授,长长的火车汽笛声呼啸而去,从此他们相遇、紧紧相依。

  他和它一起吃爆米花,一起看球赛;一起对付臭鼬,一起洗澡;一起在花园玩球,一起听音乐。

  以后的每天早上,它都在火车站前跟他依依不舍;每天下午将近五点,它都会出现在火车站等他,然后狂奔过去,紧紧相拥,狂欢般亲昵的舔着他。它希望无时无刻不跟他待在一起。

  像久别重逢的朋友,又像新婚小别的夫妻。

  可是有一天,教授上课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再也无法和秋田犬如约而至。它从五点等到黑夜,从黑夜等到白天,始终不见那个熟悉的踪影,闻不见熟悉的味道。

  列车来来回回,无数人下车,来回穿梭,它紧盯着每一次被打开的车门。每一次都放出光亮,期待某个瞬间,熟悉的影子惊喜地出现。

  它在车站门口安了家,痴痴地望着每一列火车,仔仔细细的分辨每一节车厢下来的每一个人。无论风雨飘摇、烈日当头,还是大雪纷飞,他始终等在那里。

  它从未怀疑,他一定会回来。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秋去春来,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教授的妻子已经离开小镇又回来,教授的女儿也从桃李年华变成半老徐娘,教授的外孙,已经从婴儿长成了少年。十年已过,它已垂垂暮年,步履蹒跚。

  可是教授始终没有回来。

  终于,趴在那个属于它的台阶,它再也爬不起来,睁不开眼睛了,它进入梦乡,终于如愿的见到了教授。它欣喜若狂,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他抱着它,它亲昵的亲他。

  大雪纷纷降落,交织了无尽欢喜与哀伤。

  等待遥遥无期,而它从未放弃,直到它已经死去。

  可惜人生不是戏剧,不能改变结局。它只是一条狗,不能明白,教授那天去上课,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再也回不来了。又或许它明白,只是不想放弃,它在等一个惊喜,它坚信有那个惊喜。

  秋田犬的寿命一般有10至15年。10年,3650天,也许只是一个婴儿长成少年的时间,但对它来说,却是一生。

  它的名字叫小八,是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主人公,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的真实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如果要问最痛苦的等待是什么样子?我猜,大概就是这样,等待遥遥无期,你却从未怀疑他不会再出现,即使你已垂垂老去。

  等待并不悲伤,悲伤的是你不知道期限,只有执念。用尽一生,也待不到归人。

  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人,但是在狗狗黑白灰的世界里,它们只有你。所以它愿意等待,哪怕一生!有些的人痴情,值得用一生感动与珍惜。

  感人的故事文章:残疾村医的坚守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吾元镇岭村的乡村医生李拴州,38年来拄着拐杖、开着三轮为村民看病,坐上公交到县城给村民报销、进药,被村民称为“岭上的阳光,乡亲的知己”。

  腿病引发立志从医念头

  李拴州在家拄着铁拐洗手、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找脉插针,忙而不乱。

  岭村不大,假若没有李拴州和他的村诊所,这些人就要跑到5公里山路外的吾元镇,或者更远的屯留县城。40年前的李拴州显然没有这样的幸运,甚至因此失去了左腿,那是他命运转折的关口,也是立志从医的开始。

  16岁那年,李拴州的膝盖莫名地疼了起来,起初他以为是腿上生疮了,拖了几天痛得实在不行了,去县里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骨肉瘤。紧急的截肢手术后,他失去了左腿。“哪是生疮啊,连骨头都烂了。医生说,再不及时连命都没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拴州一脸无奈。

  正是寻梦的年龄,却遭受沉重打击,李拴州备感消沉、绝望。可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因为耽误了病情而落下残疾,而村里又没有一名医生,乡亲们会不会重蹈覆辙呢?他感到了后怕。思前想后,李拴州决定当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乡亲们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有病才能够及时诊治,才不会耽误病情。

  于是,伤好之后,他便拄着拐杖去了村卫生所帮忙,这年,李拴州17岁。从此,他从最开始帮医生取药、抓药的学徒工做起,取药、抓药、注射、输液。赤脚医生啥也懂点,但啥也不精。为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拴州买了大量常见病的医学书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最终获得了乡村医生相关资格,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

  李拴州的村医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村子离县城远,村民又以老人居多。38年间,他靠一条腿和一根拐杖走村串户,为1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淋雨、摔倒是家常便饭。头发花白却满脸微笑,步履蹒跚却医道精良,李拴州成了岭上众口称赞人人感激的好人,他却说这是平常的分内事。

  电驴替代拐杖助力巡诊

  岭村有瘫痪在床的有两人,再加上50多个慢性病患者,每个月每个人需要随访。李拴州每天的任务就是先给需要急诊的病人看病,然后再定期给这些老病号做检查。天天如此,他坚持了38年。

  岭村只有400余口人,却分散在十几个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处,有的则坐落在山梁上,相隔最远的村子有10多公里路。但无论多远,只要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随叫随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拴州出诊全凭一条腿,同时还要备下三根木拐杖。由于木材不结实,之后不停地更换。因为担心拐杖在出诊途中折断,李拴州每次出门都会拄上两根,还要在家里再备上一根,以防一根坏了后能及时顶上,不耽误出诊。

  长年奔波,李拴州究竟换过多少根木拐杖,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后来索性做了一根铁拐杖,虽然沉重,也不如木头的顺手,但是结实耐用,李拴州说铁的更适合他。1996年,李拴州买了第一辆摩托三轮车,平时村民们有什么需要,李拴州把药箱和拐杖往三轮车里一放,就开着三轮车过去了……十几年下来,车也用坏了3辆。

  去年9月,李拴州冒着倾盆大雨,在十几里的山路上摸爬滚打,为了一个患病的妇女;2012年除夕,张秀萍的儿媳小腿骨折,为尽可能减少病人移动,李拴州在十几厘米厚的积雪里走了半个多小时……他曾跑丢鞋,就为抢救一位呼吸困难的肺气肿患者,也曾丢了拐杖跳着出现在危重病人面前。出诊路上的一次事故,让他仅存的右腿也摔断了,直到现在还打着钢板。山里面手机信号不好,生活拮据的他特意办了两个手机号,分属不同的通信公司,为的就是让村民更好更及时地联系到自己。

  近40年里,他记不清自己出诊了多少次和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都记住了他,十里八乡跋涉的6万多公里行医路记住了他,400多名乡里乡亲记住了他,记住了用一根铁拐撑起咱们村里的“120”。

  坐公交为村民进药报销

  李拴州每月一次要去县里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乡村公交车是他出行的唯一方式。为的是全村人能及时看病,及时报销。

  技在德,术在仁。这道理在李拴州嘴里成为朴素的“行医就是行善,行善不讲利”。李拴州每月仅有400元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贴,以及400余口人每年7.5元的基本药物补贴费用,统计下来年收入只有8000元。但他很知足,卫生所里按规定张贴着当地新农合门诊的收费标准,可他除收取药费外,从不收取村民注射费、换药费、出诊费等费用。

  李拴州从不进贵药、不开大处方、不图挣钱。在村卫生所,最贵的药不过十多元,最便宜的只有几分钱。“当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医就是行善。药卖贵了,老乡们承受不起,耽搁了病,我心更不安。”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奔波在山路上的李拴州,照顾的不光是乡亲们的身体,还有生活。体弱多病的胡根成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李拴州就成了他的亲人,隔三岔五看望老人,帮他检查身体,很多时候连医药费都不收。还有一次,为帮老人收晒在外头的玉米,他摔进田边的地垄里,头磕在石头上,血流如注。

  村里50多人有高血压、4人患糖尿病、4人有精神疾病。400多人的健康档案、过敏史等,李拴州不加思索地如数家珍。但他却忘了老伴患的是癌症,忽略了自己肝脏上的肿瘤,直到无法再拖下去,做了手术。3个月后,李拴州又回到了诊所。

  
看过“感人的故事文章”的人还看了:

1.催人泪下的感动故事

2.感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3.关于感人故事的作文

4.最感人的真实故事哭了

5.超感人的故事

    105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