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

妙纯分享

  学习八年级语文知识要循序渐进,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练习】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案: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有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一派生机景象。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答案示例: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后人将之引申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7)这首诗的作者是__刘禹锡__;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2分)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置 身。答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练习】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小:折戟;大:赤壁之战;国家的命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_ ____

  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颔颈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却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练习】

  1.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请结合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的分析,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

  答案: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沉浮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2.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

  答案:比喻。宋王朝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浮,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与遭遇。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什么?以“雨打萍”比喻什么?

  答案: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我要让自己的一片忠心永留史册。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势千古传颂的名句。

  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把酒问天”设问开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下阕写实,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练习】

  1.此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

  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美好的月色。表达对亲人美好的祝愿。进而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开阔胸怀。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答案: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评析】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练习】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案:诗人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苦”呢?

  答案: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此句议论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相关文章:

1.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

2.8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

3.8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

4.初二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

5.8年级下册语文书22课原文和注释

    209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