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诗盈分享

  其实学习历史是有技巧的,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其发展规律,只要知道其中一点,联想推论就行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二历史,就给大家来收藏哦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1.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

  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3.“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浪漫主义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4.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B.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C.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D.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君主权力与党派信仰 B.国家意志与精神寄托

  C.权威判断与历史传统 D.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6.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B.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C.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7.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该诗写出了自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8.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C.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9.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它可用来研究( )

  A.井冈会师,创建工农红军 B.中共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中央红军转移,进行长征 D.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 )

  A.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B.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C.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D.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B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C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D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12.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400万 5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115.13万 1911 1175.05万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985工程”等措施的推动

  ③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

  A.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B.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C.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D.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14.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创立四百人会议

  C.组建陪审法庭 D.废除奴隶制度

  1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16.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17.之所以说古代雅典的财产等级制改革与战国时期郡县制改革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D.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18.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粮食产量增加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D.促进吏治清明

  19.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D.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0.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A.内河航运尚未使用蒸汽动力 B.农奴制阻碍俄国航运业发展

  C.近代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 D.农奴遭受残酷专制统治,社会矛盾尖锐

  21.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B.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C.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D.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2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23.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B.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C.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D.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2分)

  2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9分)

  26.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同答: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同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关于日本哪些重要信息?(4分) 并概括日本近代化的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9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B A B D C B D C A D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C C D A A C B D B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25题22分, 26题15分, 27题15分,共52分)

  第25题:(共22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主要观点:批评王安石变法存在的“求治太急、用人太滥”、有善意而无善果等弊端。(共3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3)主要原因:

  ①变法只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进行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

  ②新法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措施激进,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④宋神宗死后,改革派失去靠山,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每点3分,答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共9分。)

  第26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4分):

  ①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废除八股程式命题。

  ②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特点(2分):

  中西结合;注重实用性(适应时代需要);由渐变到巨变。

  (答对任意一点给满分点2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历史背景(9分):

  ①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日俄战争的刺激。

  (每点3分,答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共9分。)

  第27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信息(4分):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4分)(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1分,但不能超过满分4分)

  特点(2分):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成功原因(9分):

  ①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

  ③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⑤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宽松。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9分。)

  关于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C.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3.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4.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5.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6.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7.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8.读《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时 间 全国总人口 长江流域

  占 比 珠江流域

  占 比 黄河流域

  占 比

  公元2年 约5900万 23% 2% 75%

  公元750年 约5300万 36% 3% 61%

  公元1078年 约9000万 58% 7% 35%

  A.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

  B.经济发展使得千年间人口总量一直不断的增长

  C.750年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安史之乱影响

  D.连年战乱是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9.图1、图2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

  图1唐代中期 图2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10.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11.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13.《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作法旨在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

  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14.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5.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17.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19.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20.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21.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22.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2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4.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25.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材料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祷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橫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 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11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族和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各自获取的利益。(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产生的相同影响并指出二者所反映政治斗争的差异。(8分)

  ▲

  27.(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图1 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2 北宋东京平面图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8.(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6分)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CBDB 6-10 ACADB 11-15 ADACD

  16-20 CDDCC 21-25 BACCA

  二、材料题(50分)

  26.(23分)

  (1)背景:春秋末期,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贵族垄断法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诸侯国变法革新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8分)目的: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3分)

  (2)利益:贵族通过主导法律的制定,保证《十二铜表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平民获得法律的审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4分)

  (3)相同影响:都限制了贵族司法特权,统一了法律标准,是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2分)

  差异:郑国“铸刑书”是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斗争的产物,具有封建色彩;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

  (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7.(12分)

  示例一:信息: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3分)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或城市格局根据河流流向而形成)。(3分)

  示例二:信息: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分)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分)

  示例三: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3分)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3分)

  示例四: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或呈现“纵街长巷”的格局)。(3分)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3分)

  (学生只要答出四种参考答案中两种即可,按各自的“信息”和“说明”赋分)

  28.(15分)

  【答案】(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4分)

  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5分)(背景:每个要点计2分, 答满两个要点计4分;主要措施: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5分)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6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 2分)

  1.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 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 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2. 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而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这说明

  A.道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 理念 C.儒道政治要求不同 D.道家主张天人和谐

  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4. 明朝中后期,“钱贵谷贱百物贵”“钱贱谷贵百物贱”的传统逐渐为“银钱俱贱,粮食百物俱贵”的现实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白银的大量涌入 C.生产方式的落后 D.世界市场的形成

  5.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6.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小普利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来源:学科网]

  A. 皇帝无权更改行政法 B.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C. 皇帝与平民的地位相等 D. 立法权属于元老院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C. 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9.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 ,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

  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10.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 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1.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这么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明显超出他的特权范围。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A. 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 B. 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

  C. 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 D. 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

  12.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 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

  13.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 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14.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1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 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16.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 明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7.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当时

  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 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C. 小农独立经营普遍 D. 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18.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经济作物扩大种 植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19.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D.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

  20.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21.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B.沉重打击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辟举 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 出现

  A.拓宽 了人才选拔范围 B.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

  23.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这一特点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4.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 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 ,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5.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 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 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26. 19.明朝有 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二.材料题(共3题,4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給。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 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背景。综 合上述材料,与宋代义庄之制相比,概括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 御史台是唐代的 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7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7)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895年康有为率领千余举人开展公车上书。在上书中,一方面提出“迁都西安,整军再战”的“权宜应敌之谋;另一方面,提出了“立国自强之策”,希望光绪帝实行开矿、机器生产的富国之法,勤工、惠商的养民之法,立学堂、开报馆的教民之法,以及每十万户选一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的主张。

  材料二:1937年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言倡导“迅速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战争”,“实现民权政治,安定民生”,并重申中共中央“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取消推翻国民党的暴动政策、取消苏维埃政权、改编红军”的四项保证。

  (1)分析两则材料背景的相同之处,概括两则材料中的相似主张。(6分)

  (2) 两则材料中,为了实现其目标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策?(4分)

  历史答案

  1-5BBCBA 6-10CDCCD 11-15CBBBB 16-20ADDCC 21-25DDAAA 26A

  27. (1)特点: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以实物赡给为主;以士大夫购置田产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 成因: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影响。(6分 )

  (2)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特点:由国家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覆盖对象更广泛;影响更深远。(从组织者、对象、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作答,意思相近即可。)(8分)

  28. (1)皇帝:汉武帝。(1分) 目的:监察地方官 员,加强中央集权。(4分)

  (2)人员增多;权力扩大。(4分)

  (3)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4分)原因:明清时期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伴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3分)

  (4)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吏治(政治风气);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4分)监察制度为专制王权服务,是君主专制的重要工具。(3分)

  29.(1)背景:民族危机加重。主张:实行民主,改善民生,抵御侵略。(6分)

  (2)对策:材料一 进行变法,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二通过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4分))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10分)


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卷相关文章: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4.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5.高二历史《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期末检测试题

    419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