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总结(2)

凤婷分享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21、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2、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2、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0、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4、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总结>的人还看了:

1.高二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3.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4.高一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5.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6.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7.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280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