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必修二一至四单元知识习题及答案(2)

芷琼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二一至四单元知识习题答案

  1.A 土地是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财富,而不是平民和奴隶所有。

  2.D 北宋城市中商品交易已打破了时间和区域限制,①错误;城市功能以政治经济为主,⑵有误。

  3.C 这里“近代的前夜”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状态,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要看其是否存在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

  4.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思想上的闭塞,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C 材料并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雇佣”关系。所以排除④。

  6.C 受外国企业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近代工业。

  7.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是由它所生存的土壤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外部因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8.D A、C、D三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充分发展的原因,但是A、C两项是由D项决定的,B项是其结果。

  9.C 必须是“客观”和“进步”作用。

  10.A 由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①②符合题意,但是题中材料不涉及他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政治改革问题,所以可以排除③④。

  11.B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为“国统区”。④发生在沦陷区,①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12.B 根据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判断。

  13.C 根据诗中“青壮炼铁去”的主要信息即可判断出。

  14.C 农业合作化是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是将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5.B 要明确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什么,其次再寻找这一矛盾得出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6.A 此题为比较式选择题,可在熟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17.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而非社会主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18.D 要注意题干中“最基本”的要求。A、B、C三项取决于D项,D项是最基本的。

  19.C 上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只有实行好的政策才能发挥作用;上海浦东不是经济特区,B项不符合;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排除D项

  20.A ③不是对江泽民这句话的理解。

  21.A 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出现了变化。

  22.C 近代化交通工具随着列强侵华逐渐引进到中国来,使中国的交通事业发生了质变。

  23.A C项的地点应该为台湾;20世纪初无线电报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的很少。6分

  24.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眼“崛起”,因此可以分析出是新媒体,也就是第四媒介──互联网。

  25.D 主要考查四大媒介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

  26.(1)观点:“农本商末”、“重本抑末”。根据: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6分)(2)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6分)

  27.(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3分)(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政社合一、管理高度集中、平均分配、农民没有自主经营权的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革、废止。(5分)(3)不同意。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随着家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废止人民公社制度是适合现阶段国情的,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历史倒退。(4分)

  28.(1)兴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2)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6分)(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充分发展起来。(6分)

  29.(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为互联网与报纸、广播和电视一样,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4分)(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还可以高度互动和双向传受信息,而且费用低廉。所以被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6分)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一历史必修二一单元知识习题及答案

2.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

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测试及答案

4.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答案

5.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318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