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一年级方法>一年级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淑航分享

  对于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要做好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一)

  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 让我们借助新教材这一载体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用活教材,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从而真正做到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要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因为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传授,越是传授的一清二楚,学习者越就不需要思维;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在“9加几”的教学中,创设了“观看比赛及给运动员发饮料”的活动情境,这个活动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困惑、思考、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亲身体会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

  2、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发生和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9加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计算方法,领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急于评价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不断自主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观念,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他们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这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三)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特性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不相交也就是互相平行,相交又分为一般相交和互相垂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弄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理解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解决的的策略:

  “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这节课数学知识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

  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3.精心设计练习,把握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摆,使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平行或垂直。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实践下来,我觉得自己上课当中没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停留在背教案的程度,使用激励语言还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同时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不管教案设计得多好,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以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的人还看:

1.一年级数学下册反思

2.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反思

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分析

5.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6.一年级数学期中反思

    64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