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

凤梅分享

  语文考试的备考多背书是必须的,此外还要多做语文试卷,这有利于记忆考点和积累知识。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 / 斟酌 崛起 / 倔脾气 提防 / 醍醐灌顶

  B.跻身 / 犄角 女红 / 彩虹桥 沟壑 / 豁然开朗

  C.毛坯 / 胚芽 蒜苔 / 跆拳道 拙劣 / 咄咄逼人

  D.劲敌 / 浸渍 咆哮 / 酵母菌 着陆 / 着手成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审美对象,一旦出现,谁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须年年看、天天看。这对很多市民来说构成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适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则构成一种顺向或逆向的审美教育。结果,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便水涨船高,或泥沙俱下。

  A.出现 B.逆向 C.水涨船高 D.泥沙俱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德基□更以宽化之

  ②潍不偿驴,□辞也

  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

  A.①则 ②乃 ③而    B.①乃 ②何 ③以

  C.①则 ②何 ③以    D.①乃 ②何 ③而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

  (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3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子曰: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2题答在答卷上,13题在答题卡上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那位视自然山水为仇敌的同事,就是人性缺失、人格低下的人。

  B.许多婴幼儿看到电闪雷鸣就哭泣的行为是人欣赏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

  C.“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面表明苏东坡精神渗透到了自然山水。

  D.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表明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

  1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15.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请在答卷上对应位置用2B铅笔填涂所选试题组,填涂错误,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6.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17.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6分)

  18.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的看法。(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地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得以浮现,或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19.本文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1.结合全文概括侯仁之成功的自身因素,并联系现实就其中—个因素谈你的看法。(5分)

  22.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

  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分)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项目 学生 市民

  A 19.08% 11.90%

  B 68.78% 59.52%

  C 5.20% 5.95%

  D 6.94%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项目 学生 市民

  A 20.23% 22.62%

  B 9.83% 15.48%

  C 3.67% 13.10%

  D 65.32% 58.33%

  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

  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 ① 。

  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 ② ;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

  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 ③ 。

  2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答案

  1 A A.zhàn/zhēn,jué/juè,dī/tī B.jī/jī,gōng/hóng,hè/huò

  C.pī/pēi,tái/tái,zhuō/duō D.jìng/jìn,xiào/jiào,zhuó/zhuó

  2 D 泥沙俱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应为“江河日下”或“变得不可收拾”。

  3 C A项重复累赘,去掉“提防”后的“不”。

  B项搭配不当,在“社会矛盾”后增加“的化解”。

  D项成分残缺,在“音像制品”后面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4 C ⑤①集中叙述网络阅读的特点,不能拆分,且因紧接上文,②为总结句,置于最后,④③⑥的顺序与后面“趣味性、吸引力、影响力”呼应。

  5 B 脱:如果

  6 B ①处填“乃”,顺承关系,于是、就;②处填“何”,“何……为”是固定句式;③处填“以”,“以……为”是固定句式。

  7 A 标志词“曰”,“命”前省略主语“县令”。

  8 C “县令役使”错,原文是上级官府。

  9.①有的老百姓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或”,有人、有的,1分;省略句式,“吴德基、他”1分;句意通顺,1分)

  ②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却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无道”,不懂理、不讲理,1分;“众”,名词作状语,当众,1分;“是”,这,这种地步,1分;句意通顺,1分)

  (2)①对待告状的百姓,态度温和亲切,从不呵责,并且与百姓面对面交谈。

  ②违抗县令意志,亲自到监狱释放误抓的百姓。

  ③告诫潍州百姓不用赔偿官驴,并向太守据理力争免除百姓赔偿责任。

  ④建议百姓用粮食缴纳秋税,消除百姓用牛羊纳税的不利影响。

  ⑤一心为民,敢于与县令、太守抗争,管理百姓不用酷刑,任潍州官时不鞭打百姓。

  (每点1分,任答三点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叫吴履,婺州兰溪人。被官吏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的百姓认为县丞是一个读书人,都轻视他,吴德基处之泰然。几个月后他详尽地了解了当地的虚实,做了一些揭露奸人,破获案件的事,全县人都很吃惊。吴德基于是放宽政策,教化百姓。百姓有来告状的,吴德基就把百姓叫到跟前和他谈话,从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知县周以中刚上任,征调百姓运输物品到郡里而征调不到,就亲自到乡里去征调。一个村民想要逃跑,周以中命令衙役鞭打他,村民不服,跑入山中,骂县令说:“你在县里当官,到这里来干什么?”县令恼怒,胥吏与衙役趁机用语言挑拨县令,想要诬陷一个村民贪图钱财和利益,拘捕了六七个人关进监狱。吴德基核查发现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去狱中巡视,叱责狱卒立即释放百姓,狱卒用其他的说法推辞,吴德基用木槌砸碎狱门释放了百姓,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亲兄弟不要害怕。”于是前去告诉县令周以中。县令恼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触犯大人的只是一普通百姓罢了,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大人您发泄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周以中感到惭愧,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为莱郡潍州的知州。有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说:“驴应该一年生产一头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头驴驹,为什么这么少呢?”想要追究养驴百姓欺骗蒙蔽的罪过,并征收他们的赔偿。各县都已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什么借口?”吴德基说:“百姓实际并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追究他们赔偿?国家富有四海,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了几头驴吗?”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又趁机谈了几种不利于百姓的情况,太守不敢再说什么。连同其他各县已经赔偿的都免除了。

  山东有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官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吴德基跟百姓商量,羊牛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只有潍州收百姓的粮食。其他县的牛羊要送到陕西,百姓驱赶牛羊走两千里路,都倾家荡产,全郡只有潍州百姓得以保全。上级官府下令让派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出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自己送牛,虽然劳苦但不敢有怨言。让别人代替送牛,如果途中牛死了,谁承担赔偿呢?”极力抗争,没有接受命令。

  吴德基当官,不追求成名,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对他非常感激。在潍州任职两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跪拜,说:“自从您做了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没有鞭打的瘢痕。现在您离开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来,来安慰我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职回家。宋濂是吴德基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当时也已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年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要教诲我什么?”宋濂说:“谨慎不要出门,断绝和官吏的往来,不要和他们交往。”吴德基回到家中,遵循宋濂的告诫,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赞美他能接受有益之言。

  10.(1)此句采用比拟(拟物)手法(1分),卷帘把春愁驱赶到室外(1分),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1分)。

  (2)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1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2分),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1分)。

  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1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2分),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频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1分)。

  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之情(1分)。上片既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2分)。下片既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1分)。

  11.(1)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己欲立而立人 能近取譬

  (3)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4)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12.A、C

  A项,原文第一段中提到“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说明自然景物只是对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影响,并不是模仿。作者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C项,第五段最后一句“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用“清凉散”的比喻是给利欲熏心的人开出一剂良方,希望通过山水自然,使得这些利欲熏心的人能够人性发现,人格能够得以净化。

  13.C(C项表明苏东坡的乐观通达的人生观在欣赏黄州赤壁自然山水时得到了渗透,与原文中第七段例举事例一致。A项意思是不喜欢欣赏山水风景的就是人性人格缺失的人,原文意思是欣赏山水可以改变人的人性或人格。B项的婴幼儿还不具备理性的审美能力,哭泣是宣泄本能情绪的一种表现。D项佛教说法表明的是人欣赏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人性与自然的对应。)

  14.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每点1分,其它概括得当酌情给分)

  15.①句子涵义:自然景物是博大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1分)。只要我们天良不泯,本性不灭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美(1分)。欣赏自然景物的心态与人的人生观、艺术观关系紧密(1分)。

  ②郁达夫笔下的“扫帚的丝纹”是一种自然景物(1分),他要有这种悠然自然的心才能够读出景物的这种“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的美(1分)。

  16.①自感技不如人。②自觉羞愧。③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每点1分)

  17.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

  18.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形象和主旨概括各2分,结合现实分析2分)

  19.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

  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0.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

  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

  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1.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

  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

  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成功原因每点1分,结合自身或社会实际谈启示,1分)

  22.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每点3分,超字数一个扣1分)

  23.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每点2分)

猜你喜欢:

1.2017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2.2017高三语文高考模拟题带答案

3.2017高三语文高考模拟题含答案

4.2017高三语文高考模拟题附答案

5.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385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