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政治学习方法>

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

芷琼分享

  政治与法律是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你知道政治与法律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吗?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一是讲法律。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

  二是讲证据。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证据为根据。

  三是讲程序。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四是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一,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第二,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

  第三,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中获得。

  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与社会管理中法律的地位与作用而言,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第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学习本章,要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在复习这一部分时,尤其要注意从宏观层面上领悟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以往真题中,本章命制的考点比较多,既有选择题,也有分析题,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1.宪法的特征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二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我国国家机构主要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国务院。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民商法律制度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1986年公布并施行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五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能力(每个人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始于出生,灭于死亡)

  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精神正常的成年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民事行为制度

  4.民事权利制度

  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5.民事责任制度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律不予保护。

  7.合同法律制度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9.商事法律制度

  二、行政法律制度

  1.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等。

  2.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3.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责任

  主要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5.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猜你感兴趣的:

1.大学思想政治与法律道德心得体会6篇

2.2000字关于法律的政治论文

3.论政治法律的基础以及博弈论文

4.初一政治法律手抄报

5.学习思想法律总结

    32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