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晓贤分享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那么,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有哪些?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策略吧!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并不仅仅因为此前发生的某件应激 事件那么简单,其自杀行为通常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 用,经过长期的负性累积,个体最终无法承受而导致。

  (一) 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冲击

  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各种新思想、新 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冲击着每一个人,传统文化出现断 裂,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的新事物、新文 化也纷纷涌入,既有的平静状态被打破,整个社会呈 现出古今文化断裂、东西文化碰撞、价值多元化的复 杂局面,大学生身处其中,很容易变得无所适从、心 浮气躁,进而产生无助、失望和虚无感,严重的会导 致自杀行为。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指出:“对平衡 的任何破坏,哪怕由此而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的普 遍提高,也会引起自杀。每当社会机体发生重大的调 整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 人都容易自杀。” [3]

  (二) 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急剧 膨胀,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剧增。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 《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 至2009 年普通高等 教育毕业生数依次为239.12、306.8、377.47、447.79、 511.95 和531.10 万人。[ 4] 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明 显超过同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对劳动力需求量 的增长速度,就业供求矛盾不断加剧,招聘单位对应 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 压力,部分学生甚至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 境。严峻的社会现实让大学生承受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 不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如家庭的亲密度、民主程度、适应性, 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心理 状态和人格特征的形成,与个体自杀意念的产生密切 相关。调查发现,高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比正 常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显著缺乏亲密度和适应性。[ 5] 不 当的教育方式同样危险,一些家长以爱之名对子女采 取极端的教育方式,要么极度溺爱,一切事情包办代 替,一切要求尽量满足,造成孩子自我中心、抗挫折 能力差、缺乏独立性;要么期望过高,要求严苛,不 惜代价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给孩子 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不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 式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淡化他们的 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埋下隐患。

  (四) 学业失败的压力

  大学是汇集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的地方,但各地的 教育水平、教学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大学生的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底子太薄,难以适应大 学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不了解 情况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习惯于高中时的灌输式教学,不适应大学的 自主学习方式。这些不适应都易导致学生成绩下滑, 使他们难以实现自身的期望值,并逐渐形成极大的心 理负担。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 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6]

  (五) 恋爱失利的挫折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恋爱的美好季节,“据国内 近10 年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研究指出,恋爱是 当代大学生除毕业分配外最受关注的问题。一项调查 表明,除10%左右的大学生因种种原因暂不考虑恋爱 外,90%的人都曾积极考虑或正在热恋中。” [ 7] 但是, 由于大学生彼此在恋爱的观念、态度与方式上存在偏 差,太多理想化的成分充斥其中,青涩的恋情最终往 往陷入困境或纠葛,从而对部分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 击。调查显示,恋爱原因占大学生自杀的44.2%, 是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 人际交往的危机

  大学如同一个小社会,人际交往相对于高中阶段要 复杂得多。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不同的人可能 因彼此的意见、需求、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冲突。同 时,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力差,生 活习惯、价值观念差异大,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匮乏等 问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缺乏应对能力,容易 产生人际交往冲突而又无力解决,严重者久而久之会逐 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无 处倾诉,无人帮助,极易产生孤独感和厌世情绪。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的 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集体活动相结合, 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配合,把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 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进学生的 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 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开设独 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 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 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 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 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

  (二)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针对大学生生源差异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分层 次人才培养措施,打破行政班级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 的高低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在选课程、选教师、转 专业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学生 个性发展。实行导师制,指引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制 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 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方、 学生管理方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 成学业保驾护航。

  (三)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 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 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 现计划,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树 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 指导他 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提高求职竞争力。

  (四)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 外,还应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重点做好危机干预。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 干预。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 系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评估其自杀的危险 性,及时排除其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干预。对于已发 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修复工作, 帮助其恢复生活的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者周围学生 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正常 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9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