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21肖秀荣形势与政策(3)

嘉敏分享

四、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挽救共和努力的受挫说明了什么?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行不通?(或抗战胜利后鼓吹“中间路线”的第三条道路为什么幻灭了?)

( 3)如何理解“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

【参考答案】

(1)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有领导革命的政党——同盟会,有自己的领袖---孙中山。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继续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的统治,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努力挽救共和制度。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在中国行不通,是因为: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第二,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它的力量存在。

(3)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是: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民和农村,注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1)结合已学知识说明不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都特别重视农民和农村?

( 2)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3)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提供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 基本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先后实行两种政策。一种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是为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另一种是削弱封建土地制度,即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为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3)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以流转。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说明,制定政策要从具体实际出发,要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土地政策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思修与法基

一、结合互联网秩序讲法治德治、权利义务及网上网下共画“同心圆”

(一)互联网领域同样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

(二)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权利

(三)共同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二、法治权威:宪法权威与法律权威

(一)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三最”(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四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二)加强宪法实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三)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结合法治思维中的法律至上)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工匠精神

(一)职业道德,人生价值

(二)工匠精神

(三)择业观

四、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五、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中的公平正义与公正司法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如何正确理解作为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之一的公平正义的含

义?

(2)为什么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

罪”?(3)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保证公正司法?

【参考答案】

(1)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2)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3)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 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 推进公正司法,第一,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_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第二,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

第三,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2)如何认识法治和德治在作用和实现途径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其次,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最后,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2)首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其次,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当代

一、杭州峰会与中国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一)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二)结合杭州峰会说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声音”

(一)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坚持网络主权理念,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三)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声音”

三、中美关系

( 1)如何理解中美关系“大到不能倒”,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 2)发展中美关系的经验是什么?

(3)在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如何使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答案】

(1)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又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建立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中美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和可以合作的事情很多。发展中美关系,会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促进了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2)一是要把握好中美关系发展大方向,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是积极拓展务实合作,追求双赢、多赢,既造福两国,又惠及世界。

三是坚持建设性管控敏感问题,相互尊重、避免误判、多作换位思考,防止矛盾升级。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只要中美着眼于双方共同利益和两国人民福祉,顺应时代潮流,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 共赢的原则,中美关系就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

六、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1)结合材料 1、2、3,说明中国是如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责任,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结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说明中国为什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参考答案】

(1)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倡议和方案。 (2)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目标,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寻求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建设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以践行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取向。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宗旨,揭示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进取方向,展现了中国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担当的宽广胸怀。

七、当代的一些提法(一)南海问题

中国主张“双轨思路”,即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

(二)网络问题

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主张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第二,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第三,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第四,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第五,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三)反恐

恐怖主义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严峻和急迫的安全挑战。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四)若干规范提法总结 1. 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多种战略力量共同主导世界事务,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4.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下一页是2021肖秀荣形势与政策

356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