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

谢君分享

  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史中新近出现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

  一、简述题:

  1、行政的含义与特点。

  答:含义: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2、行政与政治或立法司法的关系。

  答:(1)政治与行政。政治与行政同是历史的范畴 ,蕴涵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观点。A、在西方,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来解释行政的是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和古德诺。B、政治与行政同是社会历史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C、政治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D、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两者难以截然分开。 (2)行政与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

  3、西方行政理论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答:西方行政学的产生是以威尔逊发表《公共行政研究》为标志的。 (1)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

  特征: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探究了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的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但这种注重“人与机”关系的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人的因素,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如: 1887年——威尔逊——《公共行政研究》

  1900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 (2)第二阶段: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

  特征: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如: 梅奥——霍桑实验、巴纳德——动态平衡理论、西蒙——决策理论、麦格雷戈——X-Y理论、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3)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

  特征:大量的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 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

  布坎南——公共选择学派——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

  科斯——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

  4、公共选择理论或新制度学派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1)是一种新政治经济学,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2)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3)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新制度学派理论:(1)是新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2)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5、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及其体现。

  答: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1)民主制:A、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B、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集中制:A、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具体表现:(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6、我国政府机关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答:(1)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行政首长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定权,应当在集体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或否定,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2)行政首长负责制是领导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一种形式。

  (3)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有机结合。

  7、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1)动因不同。西方是为克服行政弊端,我国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2)基本原则不同。西方强调“政治中立”,我国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管理方式不同。西方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是一独立的利益集团,二者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

  8、公共管理与法律的关系。

  答:(1)公共权力与法律;(2)公共利益与法律;(3)公共管理与法治。

  9、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或内容。

  答:核心价值:(1)是“正当法律程序”;(2)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3)维护社会公平。

  内容:(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2)把公告组织视为一种能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做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权利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

  10、行政立法的含义与特征。

  答:含义: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特征:(1)主体是行政机关;(2)必须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3)对象具有普遍性;(4)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11、行政执法原则或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答:行政执法原则:合法性、合理性、平等、责任、公开原则。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1)界定行政执法职责;(2)规范程序;(3)健全评议考核机制;(4)追究责任。

  12、法治政府的含义及其体现的六个方面。

  答:含义: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

  体现的六个方面:

  (1)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2)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3)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4)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5)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6)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13、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或取得的重要进步。

  答:主要内容:

  (1)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A、法律至上意识;B、服务意识;C、责任意识。

  (2)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

  (3)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A、职权立法;B、执行管理;C、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

  取得的重要进步:

  (1)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

  (2)建设责任政府:制定《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

  (3)建设有限政府:制定《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4)建设廉洁政府:制定《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

  (5)建设高效政府:改革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

  (6)建设服务政府: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14、公共财政的涵义与特征。

  答:涵义: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

  基本特征: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

  (2)为市场经济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非市场营利性。

  (4)法治性。

  15、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

  答:三大目标:效率、公平、稳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6、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及其做法。

  答:绩效预算模式是一种以绩效或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已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

  五个管理阶段:(1)公布绩效报告。(2)明确绩效目标。(3)将绩效报告提交审核。(4)订立绩效合同。(5)编制绩效预算。

  17、公共预算编制的依据或执行的任务。

  答:依据:(1)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上一年度的公共预算情况;(3)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4)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执行的任务:(1)积极组织预算收入;(2)及时、足额拨付预算支出资金;

  (3)实现预算收支平衡;(4)加强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18、税收管理的核心。

  答:核心:公平征税、税收效率。

  19、政府收费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答:(1)确定课税还是收费。(2)如何有效收费。(3)合理确定收费水平。

  (4)防止乱收费。

  20、政府采购及其特点。

  答:定义: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之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特点:(1)资金的公共性;(2)目标的非市场营利性;(3)行为的规范性;

  (4)主体的特定性;(5)活动的政策性。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1、决策类型

  (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

  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①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

  ②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难以肯定,但却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决策虽然带有一定风险,但决策者对风险程度有基本的预知。

  ③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基本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4)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5)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2、行政决策系统

  行政决策系统是由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一种组织体系。从政府组织体制上说,决策系统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若干分系统。纵向上可分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决策分系统;横向上任何一级政权机关可大致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决策分系统、政党决策分系统和政府(狭义)决策分系统。每一个决策系统内部又可划分为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

  3、行政决策程序

  (1)问题界定;

  (2)目标确立;

  (3)方案设计;

  (4)后果预测;

  (5)方案抉择。

  4、行政决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1)头脑风暴法。又叫自由思考法,即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鼓励与会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以相互启发,引起连锁反应和思维共振,形成新的设想的方法。

  (2)对演法。即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展开辩论,互相攻短,以充分揭露矛盾,或者拿出一个方案进行预演,人为设置对立而去评议、挑剔、反驳,由此可使各种方案逐步趋于完善的方法。

  (3)综摄法。又称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即通过收集那些表面上看来带有情感或不合理的想法,并把它们同决策中的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或者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通过“变陌生为熟悉”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方法。

  5、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

  (1)德尔斐法。即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参与预测活动的专家提出问题,而后将其意见整理和综合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综合、反馈,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之后得到一个可靠一致的意见的方法。

  (2)会议法。即通过让预测专家集中开会,面对面交换意见,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和集思广益,形成创造性结论,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测结果的方法。

  (3)时间序列法。即假定预测对象的变化与时间有关,并根据其变化特征以惯性原理来推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

  (4)回归分析法。即根据预测对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这个函数模型来预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

  (5)趋势外推法。即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象资料,找出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的未来状况的方法。

  6、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

  (1)确定标准。即确定一套对方案进行优选的价值准则。一般包括: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总体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目标;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少;实现目标的风险尽可能低;实施方案所产生的副作用尽量小。

  (2)可行性分析。对决策方案在现实中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和估量。一般包括:政治可行性,即可以动员来支持方案的政治资源及方案对政治价值的影响;经济可行性,即执行方案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支持程度;法律可行性,即方案是否符合一国的宪法和法律;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决策的能力大小和效率高低;技术可行性,即方案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能实现目标的程度。

  (3)合法化。方案确定之后,提交给有权的立法或行政机关审批,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使之合法化,然后以法律、法令或政策的形式颁布,付诸实施。


看过“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2.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3.公共管理学读书心得

4.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知识试题讲解

5.公共行政常识考点总结

6.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84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