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

弘达分享

  成功的比例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能,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学习他们的方法,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致富的道路。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返乡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一

  爱发明创造的养兔“土专家”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滕州市南沙河镇的青草源养兔场,虽是三伏时节,但兔场内安静整洁、绿树成荫、凉风习习。该兔场始建于1990年,后于2007年进行了标准化改建,目前兔场占地0.7公顷,兔舍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场区布局合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生产区建有6个标准化养殖舍,年可出栏商品兔76000只。养殖场繁殖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全部做到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仔。?

  但吸引记者前来的缘由并不只是这些,而最主要是兔场的当家人——王学记。王学记是一名退伍军人,1990年因伤退伍回到家乡,本可安排到当地大企业上班,但他看到家中的贫困,毅然回到村里养起了兔子。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坚强意志和干劲,他力排众难、白手起家,从最初借来的1400元买来7只长毛兔种兔开始,干到如今成为当地有名的养兔专家和致富带头人,这一干就是25年。目前,王学记担任滕州市兔业协会会长、枣庄市兔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畜牧协会兔业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记者采访当天,王学记正在举办一期近200人的“滕州市兔业交流与技术培训班”。他说,目前兔业市场低迷,但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给广大养殖户培训新技术、交流新经验,给他们“打打气”。?

  王学纪是一个特别爱钻研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一直坚持“以兔为本、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养兔理念,搞出了许多小发明、小创造和新技术,不但使所养殖的兔子免疫力、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他在自己的养兔场相继发明了地窝繁殖、清粪自动化、舍内废气排放、兔舍窗户联动开启、室外喷雾降温和兔笼改造等创新设计。?

  1.地窝繁殖。兔子具有穴居的生活习性,野兔一般居住于穴中,驯化后的家兔依旧保持这一习性。如果你把兔养在土地上,它自己就会打洞做窝;同时,兔子胆小怕惊,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外界的干扰(比如惊吓)很容易影响母兔的繁殖性能和仔兔的成活率。王学记发明出的地窝繁殖,主要是利用母兔习惯穴居的天然习性,结合现代化畜禽舍建筑工艺,将产仔舍建于地下,并与母兔笼通过通道相连,使母兔产仔时进入地下的产仔舍进行生产,减少了外界干扰,使之更接近野生状态下的母兔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母兔的繁殖性能。不仅减少了人工,还大大提高了繁殖生产率和成活率。地窝冬暖夏凉,为仔兔创造了更适合的生长环境,降低了取暖、降温成本,大大节约了能源支出。?

  2.清粪自动化设计。养兔场采用自动清粪系统,并在局部进行了创新:一是将自动清粪走道设计成U型,兔尿沿U型底部流出,使兔粪兔尿得以分离。二是自动清粪机加装了竖杆,竖杆两侧再加装联动装置,不仅能清理粪沟的粪便,也同时清理了残留在上层兔舍外的粪便。?

  3.舍内废气排放设施。位于舍顶的负压通风装置通过管道直接与兔舍底部相连,使兔舍底部的废气也得以充分排出舍外。?

  4.兔舍窗户联动开启。新建的几栋兔舍的窗户设计新颖,通过在墙上设置滑轮与铰链,使每栋兔舍的所有窗户都能实现一次性控制,只需一人一摇一转,即可同时开启、同时关闭,大大节省了人工,也使窗户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同时,窗户设计距地面50厘米,也充分考虑到了兔舍底部的通风需要。?

  5.兔笼改造。兔笼设计新颖,兔笼门采用向下开的方式,并且三个兔笼一个笼门;兔笼门向下开避免了抓母兔时碰伤母兔乳房。这一细小改造,大大减少了因外伤而导致母兔乳房炎的发生。?

  王学记对养兔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他没事就在兔场内钻研、改造。这不,针对他的“地窝繁殖”模式,他又发明出一种自动喂料设备,目前已调试完毕,很快就可投入使用。为了在养兔方面进一步创新,他常常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同行那里学习交流。为了把养兔这一心爱事业传承下去,他还让自己的大女儿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学习畜牧专业。目前女儿已考上研究生,他又让女儿专攻养兔专业,并联系上了国内一位著名兔业专家,他力争让女儿攻读他的博士。现在,王学记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正积极寻求一位合伙人或投资者,他想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兔场交出去,自己专心整理、研发养兔新技术,同时把这些新技术推广到协会的所有会员当中去,带领大家一起走健康养兔、科技养兔的致富新路子。?

  滕州市畜牧兽医局畜禽良种推广站站长王兆勇参加了王学记这次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他说,近年来,滕州市对当地养兔、养羊等规模化养殖大力扶持,从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到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对王学记这么有“执著精神”的养兔“土专家”,行业主管部门一定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真正发挥其行业带头作用,把滕州的养兔业做大做强。(本刊记者?张明海)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二

  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138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