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史学>

初中历史之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书荣分享

学习历史就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奉上初中历史之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赶快拿去。

初中历史之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古代史部分

初一年《中国历史》第一册

1、元谋人P1~2、北京人P2~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p5~6(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这些远古人类的牙齿、工具,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已知)的最早人类。

我国境内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北京人遗址是最为著名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生活很艰苦。这就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2、商鞅变法(理解)P29-30

(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文字P31~32、老子、孔子、百家争鸣P36-39、都江堰P27(识记)

(1)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称"铭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大篆"。

(2)思想家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④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儒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5)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4、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理解)P41-42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

1、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

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P55-57

第一、政治上:(1)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2)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经济上:(1)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2)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第三、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第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6、汉通西域(理解)P72-74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公元前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但他熟悉了沿途情况,为以后中西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罗马帝国)的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7、丝绸之路、评价汉武帝(理解)P73-74

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评价汉武帝: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8、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1)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P89-P9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2)江南地区的开发P101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①农业: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

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理解)P105-106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内容:他要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10、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识记)P77-78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

东汉时,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知识联系: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1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识记)P81-82

(1)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渐传到中国。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东汉明帝派人到天竺求佛法。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封建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道教也迎合了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道教对我国后世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职业的道教徒称为道士。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称为道宫或道观。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道教徒尊他为张天师。

12、石窟艺术P116-117、《史记》P85-86(识记)

(1)三大石窟艺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当时佛教盛行;这些宏伟精巧的艺术品,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主要开凿于隋唐时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大石窟艺术均与佛教有关。

(2)《史记》:秦汉时期,史学有很大发展,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全貌。《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知识联系:《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比

初一年《中国历史》第二册

13、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理解)P2-3

(1)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历史作用:①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唐朝时,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知识联系:隋唐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

(2)隋大运河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605-610年)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唐朝人赞颂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4、赵州桥(识记)、雕版印刷术(理解)P30-31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桥,比赵州桥晚700多年。

(2)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联系起来)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15、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识记)P5-7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唐太宗善于用人。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③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④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⑤合并州县,以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⑥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

评价唐太宗(运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的洗礼,深刻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要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因此他在位期间,经济上减免租税,给农民以土地并保证其生产时间,提倡节俭;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因而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武则天做皇帝后,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业绩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武则天基本上继承了贞观之治的措施,发展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她的统治具有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重要地位,所以开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一位基本应予肯定的历史人物。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16、盛世经济的繁荣(识记)(只要熟悉即可)P9-1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

(1)"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2)饮茶之风,南北朝时盛行于长江流域,到唐朝,已经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种茶技术有很大进步。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3)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原料。政府大力推广养蚕栽桑,农家的房前屋后多种桑树。蚕桑的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在发展。

(4)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唐代兴修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唐朝前期,大量荒地开辟出来,仓库里装满了粮食和布帛。人口也明显增加,唐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三倍。

唐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讲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5)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唐朝人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衣服。那里丝织业很发达,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以轻盈精薄著称。

陶瓷器是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碗、盘为主要餐具。那时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窑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其中的精品,轻巧而釉色美丽。闻名于世的唐三彩(黄、绿、青),也是这时创制的,造型美观,是艺术珍品。

金属器具也是唐朝人的日常用品。富贵人家的金银器,品种繁多,造型新颖。金属器具的铸造工艺相当高,扬州铜镜就是代表。

(6)"长安百万家":唐朝都市兴盛,繁华的大都会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唐都长安宏伟富丽。城内有市、坊,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市坊分开。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长安城拥有百万人口,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市内店铺林立,有二百多种行业,四方珍奇积聚,繁华异常。唐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17、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理解)P22-23

古代中日关系(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在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对日本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代中印关系(2)玄奘西行:唐朝时和天竺往来不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对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见感想和认识第2题)

18、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P54-59

从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宋瓷誉满中外,那时瓷窑遍布各地。其中定窑、钧窑、哥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也相当可观。河北、山西是当时煤的重要产地。山西很多农民改行以采煤为生。东京许多居民用煤作燃料。还用来冶炼金属。

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城中还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瓦子"是城中的娱乐贸易场所,那里有戏曲、杂技和武术表演,还有许多贩货的摊位。东京城里有鱼市、肉市、鲜果行、酒楼、饭店、茶馆、商店等营业直到深夜。

南宋首都临安,街市繁华,人口达百万。市场上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太湖流域的稻米、福建等地的水果,都运到这里销售。客商往来不绝。临安城中,店铺、酒楼不可计数。还有金银、玉器、漆器铺,出售青瓷和白瓷的商店。在市场上,人们可以买到各种日用品和其他商品,可以磨剪刀、修木桶、补锅,雇人舂(chōng)米、劈柴、掏井。

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交子用统一的纸印刷,上面绘有房屋、人物等。南宋纸币发行量很大,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宋辽金时期,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的踪迹。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很多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甚至定居。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古海船,能抗拒相当大的风浪,据考证大约是南宋时候的。

宋朝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两宋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古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泉州港(刺桐港)P67-68

元朝时泉州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泉州六胜塔,在今福建晋江。元朝时修建,是泉州港引领航船的灯塔。

那时的泉州生长着许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泉州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有许多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他们有特定的居住区,那里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写着"蕃客墓"的阿拉伯人墓碑。著名的阿拉伯富商后裔蒲寿庚在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后来归附元朝。元政府授予官职,仍令掌管海外贸易,招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很有成效。

元朝时泉州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频繁。来中国的外国人,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华,记述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元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盛时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

19、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识记)

北宋:赵匡胤(宋太祖)建立 960年

南宋:赵构(宋高宗)建立 1127年

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 916年

西夏:党项族,元昊(大夏国皇帝)建立 1038年(11世纪前期)

金: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1115年(12世纪初期)

20、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民族融合(理解)P60-62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唐朝以来直至元朝,迁入我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资治通鉴》(识记)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P70-72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人们制成指南针。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宋朝的海船装有罗盘针,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都能准确辨识航向。南宋时候,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那时的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和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资治通鉴》P74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2、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识记)P79-80

明太祖为加强君权,1、改革机构:①在地方,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③由于政务繁忙,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后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目的),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的事。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也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23、郑和下西洋(理解)P88-90

明朝前期,国家富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舰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规模大、人数多、设备先进,船上配有航海图、罗盘针(即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交流。永乐时,西洋和南洋的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到中国。同时,南洋华侨也逐步增加。我国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4、戚继光抗倭(理解)P91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深受其害,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组织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训练,作战勇敢,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在浙江抗倭,九战九捷;又抗击了闽粤的倭寇。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知识联系:要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对照

初二年《中国历史》第三册

25、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识记)P1-3

清朝初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__"__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对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赐予"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__和班禅的制度。还设置了驻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同__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皇帝粉碎了回部(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乾隆皇帝妥善安置了渥巴锡领导下的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2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理解)P6-10

???????知识联系:要和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联系起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经过激烈战斗,郑成功打败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①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③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清军进关时,沙俄乘机入侵我国,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不受侵犯,康熙帝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686年两次讨伐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意义)。

27、清前期封建专制的统治(识记)P18-19

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仿效明朝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还保留着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军机处(1729年),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地方的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这样,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销;内阁也形同虚设。标志着我国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文字狱自古就有。文字狱以清朝最为严重。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朝统治者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一再兴起文字狱。重要的文字狱有康熙时的"明史案"、乾隆时的"胡中藻狱"等。

危害:清朝的文字狱延续了一百多年,到乾隆后期才停息。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8、闭关锁国政策(运用)P15

(1)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①根本原因:清朝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②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盛,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③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于是,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危害):A、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B、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或(闭关政策的严重后果: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3)结果: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谈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想法或认识(见感想或认识第3题)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识记)P24-25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等国商人的约110多万千克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南京条约》(识记)P31

通过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款2100万元(赔款)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对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又取得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P32

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③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识记)P46-48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园中之园" ),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P47~4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从1858年开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①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③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④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其中割占最多领土的是,1858年《瑗珲条约》。

沙皇俄国是19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①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②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5、左宗棠收复新疆(识记)P55-56

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在前往哈密的途中,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左宗棠堪称是一位在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

新疆有一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就是赞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6、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理解)P61

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海战上激战,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成为民族英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其中"公"就是指邓世昌。

7、中日《马关条约》(理解)P62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深入到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危害(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8、八国联军侵华(识记)P76

1900年6月,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入北京。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这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

9、《辛丑条约》(运用)P79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上述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长期掠夺中国)。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破坏了中国的国防安全)。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忠实走狗)。

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0、洋务运动(运用)P51-53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目的),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其中央代表人物是奕,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知识联系:"师夷长技以自强"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主要内容有:①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③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④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主要内容有: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②创建近代海军,从70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评价:①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积极评价)客观上刺激了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③(积极评价)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1、戊戌变法(理解)P71-73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实行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P71表格)

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①变法诏书的颁布,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C、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②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12、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识记)

(P8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P84)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于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同时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不等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24年,孙中山领导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3、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识记)P90-93

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城内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新军各营闻风响应,第二天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1912年元旦,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日子,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天起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要懂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换算)

1912→→公元年 已知:1912→→2005  已知:1→→37

1→→民国年      1→→?    191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1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P95

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或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不等于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②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结果: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5、新文化运动(识记)P123-125

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猛烈进攻。

(1)前期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2)后期主要内容: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3)作用:新文化运动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知识联系: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五四运动的意义相对照

16、五四爱国运动(理解)P125-127

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之一,北洋军阀政府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提出:①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废除"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中国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出动军警逮捕了许多学生。6月3日以后,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相继罢工,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①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②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②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起了主力军的作用)。③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④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⑤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99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