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重要纪念日>抗日战争纪念日>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丽霞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中国胜利结束,历时14年之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先锋和中流砥柱的地位作用,是由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全部历史写成的。

至今仍有些人质疑:抗日时期,国民党处于执政地位,又有庞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什么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这里有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利的政治地位和庞大的实力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也可以成为逆流歪柱。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历史证明,合乎上述条件的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

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此后,日本侵略者又先后发动了“一·二八”上海事变、热河事变、华北事变。在这民族危亡关头,全国人民包括广大国民党员和爱国官兵,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什么全面抗战的局面,直到6年之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才得以形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掌权的蒋介石集团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方针。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侵略者步步退让,屈辱求和。继“九·一八事变”中,强令东北军放弃东北之后,又在日军的不断进攻中,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送”掉了整个东北,丧失了华北主权。二是对要求抗日的工农红军和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日活动,进行多次“围剿”和破坏。并对国民党高级将领下达“侈言抗日”者“立斩无赦”的命令。①三是取缔和镇压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直至制造震动海内外的将沈钧儒等爱国名人逮捕入狱的“七君子事件”,一时形成了“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的严重局面。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浪潮。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九·一八”事变不久,中共中央和同年11月成立的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就多次发表宣言和决议,反对日本强占满洲,反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各地党组织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和支持各界群众成立各种救亡组织,开展救亡活动。1935年北平党组织还直接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二是先后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扩建为抗日民主联军)、红军抗日先遣队和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以实际行动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三是1933年1月,主动提出工农红军愿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并在实践上帮助和支持19路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等抗日的爱国行动。四是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实行“逼将抗日”方针,并于第二年帮助张、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取得“逼蒋抗日”的胜利。“七七”事变前后,又经共产党的主动让步和一再努力,终于促成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和全民族抗日的胜利实现。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②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③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及其军队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和主力军。国民党当局对抗战也是比较努力的,先后组织了太原(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保卫战,曾经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杀敌,作出了重大牺牲,许多高级将领为国捐躯。这对于打破日寇速战速决的计划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国民党当局对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错误的。表现在:一是抗日态度不坚定,采取“不断交、不宣战、不投降”的“自卫”抗战方针和边抗日边密谈的两面政策。直至抗战业已六年,“还和日寇勾搭,对德既已宣战,还有信使往还”。④二是推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军事方针。三是拒绝政治改革,坚持独裁制度,反对武装民众。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使得前线将士英勇的奋斗不能获得应有的战果。”⑤因而丧失了理应成为中流砥柱的地位和作用,并导致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一年左右丢掉了近半个中国,亿万人民沦为日本的亡国奴。

与此相反,全面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毛泽东就向全国人民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有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为了争取胜利的前途,必须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的全面抗战路线,也即人民战争路线。不久,党的洛川会议又颁布了贯彻全面抗战路线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等战略任务。为了进一步阐明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必然持久、最后胜利必属中国的科学依据;系统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还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

《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和轻视游击战等错误思想,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曾经为国民党军事当局所采纳。当时,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并“指示国民党高级军官学习。”⑥此后,国民党还设立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聘请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为教育长。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

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基本情况:一是广大爱国官兵仍然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但是国民党当局坚持消极抗日、保存实力政策,因而除了由于日军“有限度的攻势”打了几个大仗外,基本上处于观战避战,同日军保持“和平共处”局面;二是从1941年到1943年8月,先后有国民党中央委员20人,高级将领58人,军队50余万人(占当时全部伪军的62%)投敌,名为“曲线救国”,实为投敌_,同时调集数十万大军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三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入缅(甸)作战,直接支援了英美盟军和印(度)缅(甸)人民的抗日;四是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战场出现了大多数情况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的大溃败,损兵五、六十万,丢失大片国土,使6千万同胞沦于敌手。从此,国民党主力偏安西南、西北,完全丧失了抗战初期的战斗力和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投入60%以上的侵华日军对敌后抗日军民进行反复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清乡”,乃至灭绝人性地实施“三光”政策和施放细菌、毒气。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一是抗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减轻了国民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二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打得敌人惊呼要对华北“再认识”,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解放区。四是解放区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练兵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并为战略大反攻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五是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和夏季攻势,对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为转入全面反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⑨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解放区是全面大反攻的战略出发点和主要战略基地。

原因有四:一是解放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处于大反攻的最前线。即绝大部分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于解放区军民的包围或控制下。二是解放区集中了强大的反攻力量。到1945年春,已有百万正规军、二百余万民兵、近千万自卫军,还有经过反“扫荡”考验的近亿人民作后盾。三是解放区的夏季攻势已经揭开了大反攻的序幕,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宝贵经验。四是解放区政治民主、党政廉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密切,为战略大反攻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重要条件。五是共产党的“七大”,制定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军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反攻前的国民党战场,不具备以上有利条件。不仅其主力部队远离敌占区,而且在国统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因此,蒋介石非常恐慌,当大反攻时机到来时,便连下三道命令。一要长期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擅自行动”;二要国民党军“积极推进”,抢占战略要地;三要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的受降和进驻。甚至不惜与日、伪合流,任命大汉奸周佛海为淞沪行动总司令,令其维持苏、浙、沪治安,等待国民党接收。同时还依靠美国把国民党军从后方运往前线,要求美军帮其抢占城市、港口和战略要地。

历史证明,国民党军队的大“反攻”,实质上是在日军主动收缩和随后宣布投降的新形势下,尾随日军之后或依靠日伪军,接收抗战胜利果实。真正展开大反攻战斗,起到大反攻作用的主力,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

历史无情。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国民党的抗日力量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失去了应该具有的中流砥柱地位。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抗日战争的砥柱。

猜你感兴趣:

1.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4.浅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6.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8.中国抗日战争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93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