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2017大一思修论文参考

坚烘分享

  《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一门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大一思修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一思修论文参考篇一

  《增强军队法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摘 要】 作者认为,要增强军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端正思想,重视《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部分的教学;正视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实效,着眼于培育和提高学员的法律素质;营造氛围,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 依法治军; 法治教育;《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对策

  指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必须加强军事法治教育,培养部队官兵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对我军的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军校是培育军事人才的摇篮,在部队法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军队院校开展法治教育主要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在日常的专题教育过程中穿插法律的内容;二是《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第一种方式由于主要内容不是围绕法律而展开,因此只是偶有涉及;第二种方式是目前很多军队院校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很多人认为《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部分只是为了普法,从而忽视了对法治思维、法律信仰、法律精神的培养。因此应了解法治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注重知情意的结合,引导官兵把法治内化为道德修养和政治信念,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一、端正思想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确立法治信仰、培育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军的内在要求。实现法治应当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制度。即要有完善的良好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二是精神。大家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的思想,认为法律至上,具有守法、用法的意识。即对人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求。每个公民的法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社会“法治化”水平。依法治军是施行国家法律的过程,官兵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才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坚决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军校学员是部队的未来,是军队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军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应充分认识确立法治信仰、培育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是军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法律作为主要的社会规范,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时刻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对是非有了一个基本评价的标准,让我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军校学员作为国家的公民和人民军队的一员,毕业后必然会走上工作岗位担当责任,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自我健康成长和保证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视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教学中有的院校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一是将法律单纯的认定为解决纠纷的工具。强调应用性而忽视理论性。认为教员在课堂上让学员知晓“是什么”,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法律纠纷即可,不用讲“为什么”。忽视了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了解,好多学员只知法律条文不知法律目的和价值,遇到问题首要选择非法律的方式解决居多,明显缺乏对法律的信赖,并没有真正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

  二是将法律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当前许多院校和教员认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只要思想政治教育搞好了法治教育就没有问题。出现了重思想道德教育而轻法律内容的现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教员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思想道德部分的内容,就是在在法律部分也常常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在讲授过程中只能停留于教材表面不能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不注重对法的精神、理念的了解和体会。因此学员也不可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律思维。

  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根据《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法律部分只占本门课的1/3不到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0次课的课时量。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只能蜓蜓点水,导致很多基础的重要的法律知识未能得到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官兵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必须对国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因为它们最为典型,最能让学者引起兴趣和重视,如果不知法、不懂法,遇到问题和纠纷就很难实现自觉的运用法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唯有知之深,才能行之切。当前军校法治教育缺乏较为合理的体系设计和全局观念,既不能较好的区分法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也没有将军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于军人来说不仅要学习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基本法律,更要学习与军队职能和使命相关的军事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掌握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法的精神和法治理念,知晓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提升适应法治国家的基本素养。

  3、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法律功底不足,在内容丰富而课时又较少的情况下,许多教员不能整体把握,只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进行知识的罗列和堆砌,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刻认识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地位,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只能停留于表面文字的理解。由于法律语言的表达比较书面不够通俗,渐渐地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实效

  1、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搞好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应转变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只是普法教育观点。学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育,不是简单地知晓是什么、如何做就能实现的,只有体会其背后的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对法律有了足够的信赖后才能达到。“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牢不可破的法治”。当然仅仅简单强调应用性,而忽视基本理论的了解,也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院校应加强课程学科建设,在教学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2、提升能力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治教育主要着眼于培育和提高学员的法律素质,树立法律信仰,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具备一支拥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员队伍。只有教员能力素质过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员,因此教员是关键。其次,应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法律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员也应不断充实和提高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3、改变方法

  当今许多军人由于受实用主义和人治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法治,对法律特别是与军队相关的法律不感兴趣。因此学习法律,首先应先让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找准切入点。可以从与学员关系最密切联系、最关心的内容入手。比如恋爱婚姻、买房、继承、军人常见的犯罪、转业退役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法律,都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法律与自身关系密切,学习法律不仅可以指引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进而认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再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枯燥,必须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选取有典型案例采用辩论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员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营造氛围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想达到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学的校园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要讲规矩讲纪律,比如在落实一日生活制度上、比赛评比上、考试、入党、评先进等问题上的公平公正,在处理问题上程序合法、证据充分等等。这样的校园环境才能学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的法治理念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周碧晴主编.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1.1.

  [2]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中国的法治建设,外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单洪涛(1979-)女,贵州锦屏人,讲师,技术9级,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大一思修论文参考

298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