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护理的论文怎么写范文参考

斯娃分享

  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护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篇一:《儿科护理对家长心理护理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不同家长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但基本消除了家长的焦虑不安及不信任感,也使家长减少了对孩子的过分宠溺,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治疗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护理

  1不信任心理

  大部分家长对医疗和护理知识缺乏完整、正确的认识,因此往往会有家长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护士的护理持怀疑态度,经常质疑甚至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反驳医生的诊断,擅自使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不科学的治疗方法,或者是不信任负责其患儿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治医师等。

  2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患儿家长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全面护理。

  2.1对焦虑不安心理问题的护理首先,医护人员耐心的向患儿家长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及周围环境。主动向患儿家长介绍患儿的病因、病情,准备采取的治疗方案及预期治疗效果等。鼓励患儿家长要树立治愈的信心。对于治疗将对家庭产生的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该首先对其表示理解,并尽量用适合且价格较低的药物进行治疗,尽量减少治疗费用。

  2.2对过分容忍心理的护理医护人员应适当教育患儿家长,不能一味的宠溺孩子,要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着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2.3对不信任心理的护理医务人员应经常、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树立良好形象并取得其信任。劝导家长不要轻信一些道听途说的方法。并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水平增强家长的信任和信心。

  3结果

  本研究中60例患儿家长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基本消除了心理问题,对医生的治疗和患儿的治愈树立了信心。

  4讨论

  通过对不同家长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但基本消除了家长的焦虑不安及不信任感,也使家长减少了对孩子的过分宠溺,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治疗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张玉兰; 刘艳华; 张燕护理研究2007-12-21

  2、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陈雪玲护士进修杂志2012-05-10

  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篇二:《心理护理下的精神病基础学》

  摘要:本研究针对以上原因,对观察组进行有效沟通,抚慰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克服负性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病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①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状况,该量表包括24个条目,大部分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条目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很重。小部分条目采用Likert3级评分法对条目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1分:轻度~中度;2分:重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②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症状从无到极严重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患者依从性分级内容如下:①完全依从;②1周内拒绝服药,但次数<5次为部分依从;③1周内拒绝服药次数>5次为不依从。

  1.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SCL-90评分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SCL-9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依从率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张丽的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其发病诱因一般为心理上受到超过其忍受程度的创伤。张培芳的研究显示,在精神病患者诊治过程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心理护理为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有效沟通,发现患者精神上的异常,然后有效应用医学心理学等方法帮助患者排除负性情绪,使患者心理上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精神病患者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其原因一般为:①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②负性情绪为患病的一部分诱因;③随着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对前途感到绝望等。

  本研究针对以上原因,对观察组进行有效沟通,抚慰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克服负性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护理后,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显著改善,心情变得平稳且乐观向上,其原有的抑郁也得到显著改善,HAMD评分和SCL-90评分显著改善,提示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抑郁等心理问题有显著效果。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除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进行有效改善外,也可在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精神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更有利于患者的持续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情况,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食道癌患者恢复的影响王刚吉林大学2013-05-01

  2、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探讨杨敏中南大学2009-11-01

  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篇三:《试论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负面情绪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中92例静脉采血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安静20例,安静率43.48%,有负面情绪的26例,发生率56.52%;而对照组患儿安静的仅7例,安静率15.22%,有负面情绪的39例,发生率84.78%;观察组患儿负面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采血工作,从而提高患儿采血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11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65

  门诊中婴幼儿静脉采血的难度相对较大,患儿的配合度低,且患儿常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到门诊静脉采血实施。因此,实施门诊静脉采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穿刺技术,还需要掌握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1-2]。根据掌握的情况来实施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保障静脉采血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选取92例静脉采血患儿为研究对象,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负面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中92例静脉采血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家属同意且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静脉采血,在参与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个月~18岁,平均(3.22±0.52)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1个月~6.4岁,平均(3.45±0.6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循静脉采血的无菌操作原则,实施静脉采血。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首先,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护理人员需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获取患儿及患儿家属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了解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状况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采血位置,避免采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抽血准确率,护理人员在患儿进行静脉抽血时,要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及穿刺成功率,可有效降低采血穿刺失败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因此,在进行静脉采血穿刺时,护理人员要尽量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相对型号的采血针。在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介绍采血流程的无菌性,在穿刺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的相关流程,避免患儿出现感染现象[3]。

  其次,加强语言交流。在儿童门诊静脉采血中,语言沟通是常用技巧。由于患儿的年龄偏小,对语言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用温柔的语气和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的静脉采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同时,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用积极的态度、温柔的语言和和蔼的态度与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并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进而缓解患儿出现的不适感,改善患儿的负面情绪,使患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采血工作,提高患儿的积极性。针对晕血或晕针的患儿,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取其仰卧位进行积极采血。同时,在采血过程中,为患儿及患儿家属讲解采血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在了解患儿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帮助患儿有效转移注意力,降低患儿采血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感和不良反应。

  再次,加强非语言沟通。护理人员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拉近护患间的关系,并鼓励患儿将自身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在采血时,可通过触摸患儿的面部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鼓励患儿积极配合[4]。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始终保持面带微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安抚患儿,并轻抚患儿头部,向患儿传递一定的安慰信息和关心信息。同时认真对比患儿各部位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针,在采血结束后,要叮嘱患儿家属帮助患儿使用干棉球按压采血部位,按压时间至少为3~5 min。注意按压时避免用手揉。此外,禁止热敷出血部位,注意采血处在采血后的2~3 d内不要接触到污水,避免发生感染。

  最后,娱乐沟通。娱乐沟通是投其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在采血前,与患儿一起娱乐、游戏、讲故事,准备一些患儿喜欢的贴纸,以此拉近护患距离,提高患儿配合度。采血时,每个患儿都设立单独的房间,以便患儿之间互不干扰。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患儿出现紧张、拒绝、恐惧等为负面情绪,患儿安静表示负面情绪改善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安静20例,安静率43.48%;对照组患儿安静的仅7例,安静率15.22%。观察组患儿负面情绪发生率5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859,P<0.05)。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儿实施静脉采血的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患儿在心理上有本能的抗拒,另一方面是患儿家属常伴有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而上述两种原因均不利于静脉采血工作的顺利开展[5-7]。针对此种情况,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干预是以临床心理学原理和理论为指导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心理过程[8]。随着临床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门诊患儿静脉采血过程中,患儿的年龄小,对采血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抵触心理,常表现出烦躁、抵触等行为,对穿刺成功率、静脉采血的准确性均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对静脉采血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儿及患儿家属在心理上接受静脉采血,改善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采血工作的顺利实施。

  此外,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均可能对患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抗拒情绪,影响静脉采血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在实施静脉采血前,对患儿及家属实施必要的人性化关怀,可使其在心理层面上接受静脉采血。同时,可缓解患儿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和负面心理,更有利于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此外,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患儿承受的痛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进而提升整体的护理工作质量,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和现代化的护理原则,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负面情绪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12]。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采血患儿心理干预、加强语言及非语言交流,可提高患儿对采血工作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采血工作,从而提高患儿门诊静脉采血成功率,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1.心理护理论文综述范文

2.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3.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4.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131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