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摔跤>

博克摔跤的介绍

方婷分享

  博克是蒙古族男人的游戏之一,是力与智慧和品德的较量。博克摔跤也叫蒙古式摔跤。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博克摔跤的介绍。欢迎阅读!

  博克摔跤的介绍

  蒙古式摔跤,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人民极为热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古代,它不仅是男子汉三大本领之一(摔跤、赛马射箭),而且是选择勇士将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

  博克手脖子上的漂亮的项圈,是他取得冠军多少的象征,蒙古族称他们为“阿布尔古”搏克手。新手或没有得冠军的搏克手的脖子上是没有项圈的。

  博克摔跤不是简单的力的较量,是有规则和约束的,每个摔跤技法都有特定的名字,总和起来在蒙语里叫“么和”。

  优秀的摔跤手在草原上广受牧民的尊重和爱戴。这里说的优秀不止是力量和智慧,而是摔跤手的竞技品德。

  摔跤手的衣着非常讲究,上衣是用纯牛皮做的,便于摔跤时对方抓牢。裤子是宽大的百褶裤,膝盖处有各种花纹,极其漂亮。


博克摔跤的介绍

  正规的摔跤比赛都用长调的“邀请歌”请摔跤手出场的。

  博克们进场后集体跳跃亮相,那跳跃的美丽姿势蒙古族称之为雄鹰展翅。草原人们称呼搏克手为我们的雄鹰。

  一方被摔倒后一轮摔跤结束,双方都跳跃着向观众致意后才可退去,这是博克的礼节。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摔跤服用蒙古语叫做 “昭德格”。近代方志记: “ 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 ,东西各一人 ,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 集二 、三人而行之。”《中华全国风俗志 下篇 卷九》云:“蒙人嗜好摔跤,颇有古罗马之风焉,每于鄂博祭日,为正式举行期。角者著短衣,或袒身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王公或本村绅士,授胜者果品、布类,以资奖励。”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 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

  蒙古族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 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摔跤的场面宏阔、壮观。《蒙藏新志》有较详细的记载:“角力时,遵守退让礼节,犹有内地揖让之古风。会场中画一圆圈,中铺沙土为角力场所,分为东西两组,各衣甲胄式不同颜色之短衣。在各组中,或先由两单人入场,跳舞而入,向观者行专敬礼后,开始争斗,以压倒征服对手者为胜,或东西相同之数组,同时入场争斗;其被压倒者由胜者扶起,表示敬意与歉意,两组各备善歌舞者数人。每当力搏角酣之际,而高歌兴起,以激发其最后之斗力,其优势者上奖,亦为无上光荣。”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把比赛场地、服饰装束使用的招数描绘得更为生动:不持寸铁以手搏,手如铁煅足铁铸。班分左右以耦进,桓桓劲敌猝相遇。未敢轻身便陷坚,各自回旋键踏步。注目审势睫不交,握攀作力筋尽露。伺隙忽为叠阵冲,持虚又遇夹寨团。明修暗渡诡道攻,声东击西多方误。少焉肉搏紧交纽,要决雌雄肯相顾,翻身侧入若擘鹞,拗肩急避似脱兔。垂胜或败弱或强,顷刻利钝难逆睹。忽然得间乘便利,拉肋摧胸倏已仆。

  蒙古族的竞技摔跤习俗可以追溯得很遥远。成吉思汗的忠实将领别勒古台、木华黎曾是著名的摔跤手。《蒙古秘史》第140节曾云:“别勒古台之相搏也,常脱其右袖裸行。”尤其是战胜不里孛阔的描绘,更为生动活脱:“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以只足拨倒,压而不令其动者也……不里孛阔本不可胜者,姑为之倒,别勒古台力不能制,抗以肩,上其臀…… 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领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古时竞雄,胜败关乎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而是部落的安危存亡,因此摔跤手往往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多桑《蒙古史》记载了元太宗窝阔台喜观角力之实,描绘出蒙古力士与波斯力士摔跤之场面。元代把摔跤称为“巴领勒部”。《元史》中出现的“力戏”指的就是摔跤。《元史 仁宗三》载:“延祐六年六月戊甲,置校署,以角抵者隶之。”《元史 武宗二》载:“至大三年四月辛未,赐角抵者阿力银千两。钞四百锭。”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勾勒出蒙古妇女摔跤的场面。蒙古海都王的艾吉阿母姆公主把能摔跤做为其择偶的标准。《克拉维约东使记》第十三章《撒马儿罕(二)》中,记载西班牙使臣克拉维约出使中亚蒙古帖木儿帝国目睹摔跤的情景:“太孙面前有大力士两人,作角力戏。力士上身皆著无袖之皮褡裢。彼时正相持不下,搏斗于前,后以皇太孙命其迅速收场,所以由其中一人,将对方捉住提起,然后摔倒在地。” 摔跤手在外国使者的记载中屡见不鲜,可见其盛。 清代称摔跤为演布库。金梁《满文秘档 太宗赏三力士》有记。《东华录 天聪》卷七云: 三人皆蒙古人,臂力绝伦,善角力。都貌胸阔,时为侍卫。特木德黑,身长七尺。杜尔麻,貌不逾中人,而筋骨实坚强云。这三个摔跤手分别被封为:像狮子一样的土谢团汗出身的力士、像象一样强有力的力士,像虎一样勇猛的力士。

  其实,摔跤运动还可以追溯到更远。在内蒙古博物馆展出的陕西沣西客省庄出土的匈奴人的铜饰牌上,有两壮士摔跤的画面,旁边有两匹膘肥体壮的马。再有1931年出土于辽东京城的八角陶罐上,画有契丹人摔跤的图画,《辽史拾遗》引自张舜民《面墁录》云: 角力以倒地为负,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摔跤是蒙古民族“那达慕”的重要比赛项目也是极为普及的运动之一。当牧民劳动一天之后,聚集在蒙古包前,借着晚霞的光辉,小孩子、青年、壮年们就开始了摔跤。这也是草原上的人们辛勤劳动后的一项娱乐活动。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是摔跤手的摇篮。这里摔跤的传统源远流长,盛名至今不衰。康熙五年 (1666年) ,在清政府主持的盛会上,安珠在一千零二十四名摔跤手参赛的大比中独占鳖头。十九世纪初,巴特尔朝克图参加清廷京师盛会,又以头名布魁载誊而归。十九世纪中叶的摔跤手都仁赛嘎(都仁那),更是牧民传说和歌谣中的人物。乌珠穆沁的摔跤服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看了“博克摔跤的介绍”文章的人还看了:

1.有关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2.扎什伦布寺导游词

3.教师听课培训心得范文

4.写民风民俗作文550字范文5篇

    61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