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2)

夏萍分享

  雅安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48分)

  1. 1838年6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不久,收到29份议复奏折。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的反应亦未提及。这反映了( )

  A.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

  B.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

  C.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

  D.“夷夏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2.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3.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

  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4.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 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6.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7.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D.民族工业得到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

  8. 1912年8月22日,孙中山在《致宋教仁函》中指出:“民国大局,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由此可知孙中山( )

  A.改变了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核心的观念

  B.强调民生主义才是建立民主政府的根本

  C.认为发展民族经济才是践行民主的根基

  D.把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

  9.“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10.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11.据右图所示,1905年和1921年后革命次数出现相似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革命政党的推动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维新力量的衰落

  12.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为实现边疆的内地化,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些列经济政策,如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治边政策相比,国民政府的治边政策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13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答案

  选择题:DBCCB CACCC AB

  13.(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任答3点,共6分)

  影响: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3点,共6分)

  (2)发展: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每点2分,共6分)

  原因: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近代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突出,迫使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淡化了民族歧视意识;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任答3点,共7分)

  14.(12分)得出的结论要明确,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或根据某一年的进、出口情况得出合适的结论。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角度合理,逻辑清晰。(角度如下表,每个6分,其中信息2分,说明4分。其他角度,合理即可)

  信息(2分) 说明 (4分) 1 与西欧的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 (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衰落,美、日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趁机抢占中国市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4分) 2 19世纪末英国及附属国始终支配着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2分)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并长期控制中国海关。 英帝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且与中国都有较好的贸易往来。(4分) 3 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2分) (4分) 4 中日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后,中日对外贸易总额增长显著。 (2分)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工业强国,积极抢占中国市场;《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对华贸易额进一步上升。 (4分) 5 美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整体上呈上升态势。 (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大力对外扩张;19世纪末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贸易比重上升; 俄国1861年改革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中国的贸易额一度急剧减少。 (4分) 6 法德比重较小,中国对德国是逆差,对法国是顺差 法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比较陈旧,市场竞争力不强;法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较大的需求;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市场竞争力强。(4分)

  15.(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6分)

  (2)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6分。一、二点必答,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反清的力量。(3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湖南师大附中一模政治试卷

2.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数学文理科试卷

3.遵义航天高中高三5月考前模拟英语试卷

4.遵义航天高中高三5月考前模拟英语试卷

5.宁夏育才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数学文科试卷

379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