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六年级方法>六年级语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2)

嘉馨分享

  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地朗读促进理解。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引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你们想听吗?

  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投影出示句子)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句名言吗?知道这句名言是谁写的吗?(朱自清)

  二、交流资料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你们都找到了什么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朱自清的资料。

  三、检查自学

  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汇报交流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答案在哪里?(在文中第三节)

  3、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体会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4、大家明白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

  五、自由品读,体验感悟

  1、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节,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2)“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3)“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平时,我们常常在叹息:“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一天又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好像不够用。”“时间真是如流水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从我们的嘴边溜走了。

  2、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时间的来去匆匆表现出来。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3、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找出其他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从“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体会到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因为作者想拿燕子、杨柳、桃花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指导感情朗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说明时间的短暂。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感情朗读)

  (3)“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心情。

  联系资料,教师小结: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

  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小结:对,作者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毛主席曾这样赞扬过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他都是如此。真是令人敬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读?(指导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六、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学习,透过作家的语言文字,大家对时间有了很深的感受。假如作者这时候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我就是“作者”,谁愿意说给我听听?

  1、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分小组轮流扮演作家,与作家对话。

  七、练习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熟读成诵。

  2、推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猜你感兴趣:

1.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2.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反思

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知识点

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学建议

5.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匆匆

6.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

308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