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2)

芷琼分享

  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篇二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流行读图的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少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看电视、玩游戏、上网成了孩子们课余的主要“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的“阅读”将安放在何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将出现在何时?

  如若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用心的学习,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语文的高素养,何谈拥有很强的理解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呢?没有这样的能力,何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呢?可见阅读能影响到人的素养的形成。阅读与语文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阅读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语文素养的形成看似是无形的,实则是可以有“法”可依的,那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它的产生看似是无意的,实际是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产生的结果,这种意识和行为就是阅读;它的存在似乎是一种直接的呈现,但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积淀的过程,就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阅读对语文素养提高的作用和影响

  1.就学习效果而言,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离不开有效阅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给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用语言。而且,通过阅读文章来积累词语,可以避免生硬识记生字词、重复抄写生字词带来的时间、精力和体力的浪费,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是一个回看和加强理解的过程。而一个学生的理解水平,也绝不是靠学几本教科书中的课文就能提高的,还需要依赖课后有计划地扩展阅读,才能实现。

  如若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较强的理解力,那么,再辅之以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让他们运用语言口头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了,到了一定的程度,口语表达就会做到“吐字清晰、流畅自如”了。

  2.就内在影响来说,阅读可以增长智慧,鼓舞心灵。

  犹太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仪式:孩子的母亲将蜂蜜滴在书上 ,让孩子们去品尝书上那滴蜂蜜的味道。品尝到的蜂蜜是香甜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孩子:读书吧,读书的感觉是香甜的,是享受的。也正因为这形象生动的启迪,犹太人就拥有了从书中获得智慧的意识,才让他们拥有了“智慧掌握在犹太人的脑子里”的赞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籍吧,书籍能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的感情来鼓舞你们的智慧和心灵。”

  是的,生活当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当一个人有了阅读的兴趣,他就会以书为友,在阅读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在共鸣中找到情感的落脚点;他还会将自己的所得与别人分享,展示思维的成果,再现阅读的快乐。通过广泛地阅读,增长了智慧,鼓舞了心灵,人在内心建立了与外在世界的愉悦的联系,从而为很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从长远来看,有效阅读可以成就文学事业。

  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正因有博览群书的阅读志向,才造就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巴金先生十二、三岁熟背《古文观止》;茅盾先生能倒背《红楼梦》,正因为如此的读背功底,才成就了他们的扛鼎之作。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构建自己的思维大厦,蓄积写作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时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做铺垫,到那时旁征博引、纵横开阖都不在话下,难怪诗圣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美好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受到浸染和熏陶。

  1.从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来看,班级可以设置“格言角”、“诗歌园地”、 “佳作展区”、“图书角”等形式,让学生亲近文字、阅读书籍;校园可开设校园广播、成立文学社,经常播放配乐朗诵的优美动听的诗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时文佳作,还可以是学生的投稿作品,让学生从悦耳的享受中感受语言魅力,或者收获创作的喜悦,从而达到亲近文字的目的。

  不论是那种形式,都要有面向全班,全体参与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良好阅读气氛的形成。

  2.从语文课的授课方式来看,必须打破旧有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形式。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说明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当务之急,语文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阅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思、去写、去说,让他们做阅读的主人,收获阅读的愉悦,分享阅读的果实,老师只要欣赏就好,只要关键时刻点拨就好。

  (二)运用有效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1.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可以介绍名人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加以参考,比如斯大林读书不讲时间,单讲每天必须读多少页;毛姆是每天六七本书一起读的;冯恩洪先生规定自己每天自主阅读一小时。由此可见,人们的阅读习惯各不相同,可以提醒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规则,如每天课外读几篇文章,每天读几页,每天浏览哪几本,每天阅读哪个主题的……设置角度,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写下具体的周、月、学期、学年计划,并实行老师、家长、自我监督的三种约束形式,让自己由开始的强制性阅读到后来的自觉阅读,再发展到休闲阅读、享受阅读,久而久之养成每日必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2.有了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选择好的书籍来阅读。在现在出版业异常发达的今天,书籍是真正的浩如烟海了,如若不加选择地读书,就很容易浪费时间、耗费生命,所以一定要加以选择地读书。读什么书,在经典和时文之间,我们怎样决定呢?一味推荐经典,学生觉得离自己的时代太遥远,距离感太强,很难读进去;一味阅读时文呢,学生容易选择快餐式的热点新闻,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但经典名著有它语言和思想的分量,精彩时文有它鲜活的时代气息。面对这种情形,巢宗祺教授认为“经典和时文,两者都要兼顾,走极端不合适。”经典可以给我们的精神奠定深厚基础,时文可以让我们紧跟社会思想前进的步伐,两者应该并行。

  让我们记住大师的来自于实践经验的呐喊: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真正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不应该成为现代学生的“奢侈品”,有很好的阅读行为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一个必须的标准,每一个现代学生都应该达标,每一个学生都应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篇三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参与阅读过程,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这句话道出了读书对人的心灵塑造。对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处在塑造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阅读?怎样在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呢?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参与,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由谁生疑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借助文本中的情感,推波助澜,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

  在我们的阅读文本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和共鸣,它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为阅读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确定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落实阅读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便指日可待。


猜你感兴趣的:

1.让小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

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如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素养

5.如何帮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