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

坚烘分享

  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篇一

  《太平天国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

  【摘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太平天国运动都完全符合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在规定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却还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评价。正确理解和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价值,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 空想社会主义

  “太平”理想,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角起义中的“太平道”。后经历代传诵,直至太平天国将其推向最高峰。太平天国被镇压后,经一代代民主革命者扬弃逐渐汇入民主革命思想的洪流。无论从思想的高度,还是从实践的规模来看,太平天国运动都将对“太平”世界的追求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以下简称教材)第一章中,作者在论述空想社会主义在东方的发展的时候,却只是对东方古代的“大同”、“太平”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归纳,而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在东方近代的发展却没有任何提及。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无论从其理论还是实践去考察,都打上了深刻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烙印,理所应当地在东方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角度上讲,教材对于东方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论述显然有失公允。

  太平天国运动究竟是否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都有着美好的愿望,一般认为,他们普遍主张: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废除商品生产、平均分配产品;政治上既主张人人平等解放,又领袖崇拜;社会生活中强调妇女解放,他们对教育的普及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等。所有这些,无论是科学成分还是不合理的因素,都可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找到相应的影像。举例说来,太平天国主张建立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丝毫不亚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同时,无论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他们都忽略了群众的力量,而带上了英雄史观的色彩。如果说一定有差异的话,在太阳城里,“太阳”既是政府首脑,同时又是最高祭司,而在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只不过换成另外一种“太阳”的姿态出现罢了。因此,从其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实质看来,太平天国完全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同时,教材指出,“社会主义史的开端是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①然而,笔者看来,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怎样理解教材所说的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是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处的时代。从教材中列举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早期代表人物的生卒年月来看:托马斯・莫尔(1478~1535)、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从康帕内拉去世算起,此时距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的发生还有足足49年。由此看来,编者所说的“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当是讲资本主义开始萌发的时候。然而,史学界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末已经出现并得到较快发展,而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滑入资本主义殖民地的深渊。而且,直到教材中提到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克劳德・昂利・欧文(1760~1825)去世26年后,弗郎索瓦・马利・沙尔・傅里叶去世14年后,即1851年太平天国才爆发。所以,从时间上看,太平天国运动也符合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规定性。

  既如此,教材内容上为何会有此论述。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编写教材时,编者忽略了太平天国的研究价值;二是编者认为太平天国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但教材的三位主编(高放、李景治、蒲国良)都是目前在社会主义研究方面的学术权威,谅不会发生前者的失误。而对于后者,或可以从高放教授所著《马克思并未称太平天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一文得以印证。②

  无独有偶,2002年连载于《求是》的《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第五集《大道之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被马克思称作‘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太平天国,曾因怀抱‘大同’理想而感召天下。”依据是1850年1月31日至2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一段话:“在造反的平民当中有人提出了一部分贫穷和另一部分富有现象,要求重新分配财产,过去和现在一直要求消灭私有制。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具有共同之点,但是有一点仍然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须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及其重要的结果”,“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的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③

  高放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文中“太平天国曾被马克思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失实,并著文《马克思并未称太平天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给予纠正。④该文经过考证指出:马克思这段话发表时间为1850年1月31日至2月底,而金田起义则是在1851年1月11日,从而为其观点提供了佐证,这一点应当没有疑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简单而无需再多做探讨。然而,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称太平天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但从马克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论述的实质指向内容来看,问题丝毫却不这么简单。

  太平天国是否是马克思所说的“中国的社会主义”

  高放在《马克思并未称太平天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所讲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是针对西方传教士郭实腊所言的中国平民造反活动的,郭实腊了解到中国“农民和平民结社聚众起义的情况,造反的平民要求消灭贫富对立,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度”。以上高放的考证当无疑问。不过问题在于,应更深层次地对这段话的本意予以理解即马克思是针对具有“消灭贫富对立,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度”的斗争要求的民众起义讲的,他把具有这种要求的斗争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因此,具有相同内涵,要求“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完全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要求的。

  马克思所指出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弱点”和“局限性”是否可以成为否定“太平天国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铁证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所以作出上面的评论,依据是当时英国驻宁波的领事夏复礼致英国驻北京公使普鲁斯的信。⑤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或许没有比这两位先生更代表殖民者利益的人了。太平天国的确是“魔鬼”,但它是让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为之感到恐怖、战栗的“魔鬼”,而不是劳动群众的“魔鬼”。此外,马克思批评中国的斗争“没有任何口号”,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太平天国“地上天国”的口号叫响了半个中国,而在运动中前期,其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透过上文中有关马克思的论述,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由于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都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中国的社会主义”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具有神秘主义等缺陷。

  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

  太平天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没有现实可行性的,是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对未来世界蓝图的勾画并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它没有“成熟的、赖以奠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它“既要建立平等、公有公享的社会,又把这种公享建立在每一户农民都平等地拥有一份土地的基础之上”,它“暴露出一种不切实际、违反科学精神的绝对平均主义及禁欲主义。”⑥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但继承旧式农民斗争中对“太平”的传统追求,更为可贵的是,它将这种追求推向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任何时期斗争的更为高级的阶段,以《天朝田亩制度》为基本法,太平天国所设计的一整套社会方案,从思想理论到组织形式,“体现了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精神,反映了未来世界最终的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前瞻性”。⑦同时就其实践上,其恢宏的历史画卷甚至超越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任何一次实践尝试,并为以后中国一代代民主革命者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历史素材。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近现代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继承性,也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作者单位:西安政治学院)

  注释

  ①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54页。

  ②④高放:“马克思并未称太平天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45页。

  ⑥卫保娣:“试论近代中国三套空想社会主义方案”,《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5期。

  ⑦张文龙,盛仕英:“论《天朝田亩制度》对和谐社会的探索”,《历史研究》, 2006年3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

259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