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2)

坚烘分享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篇二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建设》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寻求自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体西用”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海军的装备及建设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们试图以建设海军强国来达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最终并未得以实现,但这次运动却从客观上拉开了中国海军建设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甲午海战;中国海军

  19世纪中期开始,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尤其是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现了洋务派,一场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使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培养了第一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同时,使得近代中国具备了一支新式国防力量,海军近代化的历程由此开启。

  一、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从大沽登陆,直捣北京,清政府统治之下的海路、陆路皆失守。“以民制夷”、“坚壁清野“、“英军短于陆战”……等传统作战指导思想在坚船利炮下统统失效。战后将武器装备看作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的认识逐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所接受。“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适火轮兵船已成,英吉利遂用以入犯。厥后寻衅生端,逞其狂勃,瞰我寇事方殷,未遑远略,遂敢大肆��猖。……彼之所恃以傲我者,不过擅轮船之利耳。”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统治阶层的地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明白了必须“师夷长技”才能制夷,因此,在向西方学习生产技术、购买、仿造外国舰船、培养近代军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近代化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维护内部阶级统治的需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与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使得中国城乡手工业步履维艰,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了对农民阶层剥削。饥寒交迫之下,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同时,广西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历来十分严酷;加上天灾人祸,终于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天平天国运动转战17个省,前后历时14年,作为19世纪中叶亚洲地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正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清政府开始借师助剿,联合西方国家共同打击太平军,洋人装备精良的武器以及背后强大的科技实力与近代工业使清地方实力派开始反思并坚定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化军队以加强统治的决心。

  二、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历程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绵延数千里的南北洋滨海门户洞开,使得一贯以重兵布防西北的清政府传统战略思想发生转变,在“洋人论势不论理”的现实面前,开始思考如何建设海防,以期战守可恃。因此,可以说严重的海防危机是中国海军建设尤其是海军装备建设的根本推动力。限于特定的历史形势,为了解燃眉之急,统治阶层力图建立一支新式军队来加强自身的力量自强御侮,其首要关注的是装备建设,即新式武器与装备即坚船利炮的作用,而对于作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后盾支撑的国家实力及其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则鲜有考量。这也就为作为洋务运动兴起标志的海军建设的结局与发动初衷背道而驰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海军建设及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洋务运动之初,创立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以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内军械所为标志,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才可以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事工业开始。从1865年到1890年,先后创办的军事企业规模较大的有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同时清政府组建新式军队,促进军队与国防的近代化。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开始筹划近代海军与海防。1865年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撰写的《新议论略》和总税务司司长赫德写的《局外旁观论》引起了清朝朝野上下的高度重视。海军装备建设作为清政府自强御辱的头等大事成为朝野上下一致关注的焦点。“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第一救时要务”清政府决定饬令赫德经办购买船炮,此即“阿斯本计划”,“阿思本计划”以清政府损失70 万两解散舰队而告终。虽然结局很是苦涩,但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购买国外舰船的开始,至少它为寻求自强的统治阶层提供了一条迅速振兴海军的道路,同时产生了对清政府的海军海防建设的两个积极后果:一是决定兴办本国的船政工业;二是聘请洋教员时一定要权操自我。实际上最后一条成为以后清政府在引进装备、聘请洋员时的基本原则。1866年,清政府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棠的建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1875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广总督沈葆桢受命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同时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威海卫布设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旅顺口作为北洋水师维护、修理基地,威海卫则是北洋水师永久的驻泊地,两个基地仿佛巨人的两臂,环抱渤海湾,形成了对京畿地区的钳形防卫网。1879年,清政府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后经考察,发现这两条舰实为木质船舰,根本不能与日本的新式快速巡洋舰抗衡。

  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同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9所海军学校相继成立。为北洋舰队输送了大批指挥军官。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在马尾遭法军偷袭,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1885年,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经远号、来远号,至1888年12月17日李鸿章上奏并获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1888年秋拥有铁甲舰2艘、巡洋舰8艘和炮舰等10余艘,总吨位超过四万吨,一度为规模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通过以上的海陆军建设,清军的战斗力和抵抗外国侵略的能力有所增强,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三、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在兴起的同时,也存在自身难以掩盖的弊端:在洋务运动的发起者那里,海军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始终是传统的重“守”轻“攻”,这就决定了近代海军舰队引进舰船大多为铁甲、巡洋等大型舰船,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造成海军装备的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机动性差的特点。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就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已是公认的。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同时,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福建海军、北洋海军的覆灭。海军作为攻势武器的存在,是缺乏工业支持的中国国力难以滋养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及船舶建造问题时就认为,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经济前提。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工业和金钱。总之,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的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近代中国限于自身的工业发展水平与研制能力,始终未能完成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的仿造,在引进装备建设理论时发生了变质,仅仅把海军作为岸防的延伸,单纯的防御性战略最终制约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 李鸿章.海防条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卷99.蒋廷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 徐建寅.欧游杂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左宗棠.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A].左宗棠全集・奏稿(卷18)[C].长沙:岳麓书社,1987.

  作者简介:于微(1976- ),吉林长岭人,博士,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

2.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1500字

3.关于近代史的研究论文

4.关于近代史的论文2000字

5.关于近代史的2000字论文

259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