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

方婷分享

  系统性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太极拳的系统观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学习和研究太极拳,提炼出太极拳中的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各种范畴,并以此揭示太极拳体系中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等特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中的系统观。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家拳的精髓,融合了《易经》、中医、兵法、养生等思想,创编了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陈式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传播,太极拳已经成为习练人数最多的武术拳种和健身项目,历代名家辈出,他们通过躬身践行、著书立说,逐渐衍生出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历经数代,无论是太极拳的体系结构、功能价值,还是其研究理论都已逐渐形成系统,成为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朵奇葩。因而,无论是太极拳爱好者还是太极拳专业研究人员均需要加强对太极拳中系统观的认识,在提高自身修炼水平的同时不断完善太极拳体系。

  系统性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太极拳的系统观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学习和研究太极拳,提炼出太极拳中的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各种范畴,并以此揭示太极拳体系中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等特性。文中简要从6个方面对太极拳的系统性进行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1.结构体系的系统性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太极拳的结构体系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系统化。陈王庭创立的陈式太极拳,其特点是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动静相宜。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武禹襄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练功的感悟创编了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武式太极拳。吴鉴泉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创立了功架紧凑、招式严密、细腻棉柔的吴式太极拳。孙禄堂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个拳种,进行了独具匠心的重构,创立了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则以开合相接的孙式太极拳。和兆元师从陈清平处学习陈式太极拳,并将其改进为和式太极拳或称赵堡太极拳。因而,从各派太极拳的创立与发展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使中华瑰宝太极拳呈多样化发展,各个流派的太极拳招式虽有不同,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易为经,讲求阴阳和谐。

  各个太极拳流派除了拳术以外,还有太极推手及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太极棍等多种器械。习练太极推手及太极器械的基本原理与太极拳相同,但拳师们均根据不同的器械进行了合理的修改。因此虽来源于传统武术器械,但特色又各有不同。如太极剑套路非常注重各种阴阳关系,如内外、动静、上下、先后、虚实、开合、刚柔、顺逆、快慢、呼吸、攻守、意力、曲直、稳灵、远近等,这与传统剑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较大的差异。太极拳各派中的拳术、推手、器械等经过历代名家的反复实践与完善,均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因而,对太极拳各项目的学习,除了遵循该项目本身的要求外,还要与相关的项目进行比较,不断从“异”与“同”的分辨中增强认识。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2.理论体系的系统性

  在太极拳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历代太极拳前辈在习练和传授太极拳的同时,也不断对太极拳理进行研究,他们的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使太极拳的套路逐渐丰富。在对太极拳的技击原理进行挖掘的基础上,他们凝结心力创造形成了各派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与准则。太极拳是一种文武兼修的高级功夫,并不仅仅是外形动作与招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其后的基本原理,不懂原理的人在太极拳这条道路上走不远。《易经》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陈鑫说:“学太极拳先要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杨禹庭说:“打拳打个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其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极拳理论体系处在不断完善中。正如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关系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就会产生阻碍作用。同理,正确的太极拳理论会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促进作用,而错误和误导性的理论会阻碍太极拳的发展。

  对太极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最重要的资料就是历代名家理论著作。如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的《拳经总歌》,王宗岳的《十三势歌》、《太极拳论》等,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用武要言》、《太极拳总论》等,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解》、《四字秘诀》、《太极拳解》等,李亦畲的《五字诀》,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等,均是经典的太极拳理论,这些理论基本可以适用于各派太极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太极拳的传播范围日广,当代的太极拳流派也是人才辈出,且均有著作和论文等,太极拳理论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各流派的太极拳套路及理论著作空前丰富,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系统。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各种理论要加以取舍,只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学习其中的精华,并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3.修炼过程的系统性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曰之功。马虹先生将太极拳的习练过程称为“六合一”修炼工程,即:一为规矩,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拳者必须懂得拳架的种种规矩,主要是外形动作和招式要符合拳谱,从严从细要求自己,不乱改外形,不乱加动作。二为明理,就是要不断钻研太极拳中的各种理法,懂得阴阳之理,中医养生之道,技击之理,生物力学原理,传统兵法与美学等,从而明白拳法中所含的太极哲理。三为知法,就是要很好地把握太极拳的技击本质,根据拳理和实践经验明晰于心,搞懂各个招式动作的具体用法。四为懂劲,懂得太极拳的灵魂即太极劲,“拳法之妙,在于运劲”,“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只有明白劲力来源、劲力运行路线、劲力转化方式、发劲机势,才能在技击时做到有的放矢。五为功力,功力是太极拳的基本,陈照奎曾说太极拳是三分技巧七分用功,这也符合我们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原则,即没有投机取巧就能成功的,专走捷径学拳即使成功也不会长久。只有通过拳架、单式、推手、器械和内功的锻炼,不断增强自己的功力,才是立拳之本。六为神韵,太极拳是一种神形兼备的功夫,除了形体以外,神韵也是必修之功,正如书法中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只有通过气质、精神、武德、人格的综合修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拳架的神韵。将这六个方面相互补充,反复修炼,就能逐渐领悟太极真谛,做到“进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的修炼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基本功不牢固,后期的学习将非常困难,初始时要不断练习并纠正自己的手、眼、身法、步,一板一眼,不可单摆浮搁。接下来就是跟随老师学习拳架,学习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还要学会思考,明白其技击含义,并不断用太极拳理去检验是否合格。拳架套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反复练习,耐得住寂寞。套路学完以后可以学习推手和器械,这些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大厦必倾。在学习拳架、推手和器械的过程中,基本功、单式的练习也必须坚持,并不断研究拳理,不但要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熟练程度,再通过拳理指导实践,如环之无端,反反复复。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4.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许多人认为对太极拳问题的研究只是那些名家和专业人士的任务,其实不然,凡是太极拳习练者都应该是太极拳的研究者。太极拳不像其他一些搏击术那样,知道动作和招式就可以了,习拳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太极拳像一杯美酒,对其研究愈深,愈能品尝到其芬芳。随着太极拳结构体系及理论的不断完善,对其研究的方法也应该逐渐系统化。

  古代太极拳的研究者主要是少数的传人及习练者,他们根据阴阳易理、孙子兵法和实战经验等对拳理进行归纳总结,并不断地对拳架进行发展和修订。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使得太极拳的研究群体和研究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和科学化。目前,太极拳的研究群体可划分为民间派和学院派两大群体。民间派主要是太极拳爱好者、职业拳师等,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把通过总结实践得到的经验和方法,与既有经典拳理进行比较,再对自己的拳架进行修正,再通过检验体会,逐渐积累并转化为拳理,这种研究方法的周期较长,但悟性较高的人学起拳来就很快,对拳理的领悟更为透彻。学院派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也通过自身的锻炼与实践进行体悟,但他们主要是使用一些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如文献资料法、分组对照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实验测试等方法进行研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往往周期较短,得到的信息量较大。

  如文献资料法就是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进行相关信息检索,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并结合自身体悟为研究提供依据;专家访谈法就是根据研究专题与从事太极拳、哲学、中医学等研究的学者进行访谈,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吸取有用信息;逻辑分析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等方法对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抽象概括,提出自己见解,并结合实践印证;分组对照法就是针对所要研究的主题,将实验者分为多组,通过一定时间练习,对实验者的感觉或身体机能进行比较;实验测试主要是借助科学实验仪器,对每个拳势的具体动作进行定量测试,研究人体机能指标的变化。由此可见,太极拳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5.交叉学科的系统性

  太极拳始于传统拳术,融合易学、中医养生学、经络学、兵学等其它学科,因而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太极拳是哲拳,是文化拳。所以,对拳谱、拳法、拳理的学习与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武术领域,而应该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吸取精华,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太极拳,从而促进太极拳的大发展。悟拳、悟理、悟人生,学习太极拳也会促进我们在其它学科的上发展,提高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领悟能力。例如,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由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身体机能逐渐降低,如果能够学习太极拳,不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根据太极拳理中的基本原理在其科研工作中促发一些创造性的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太极拳法还是拳理,处处体现着辩证思想。因而,研究《易经》、古典哲学、道教思想将会使人们对太极拳的领悟更加通透;研究中医养生学、经络学与太极拳的关系,可以令习练者更加明白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对太极拳习练及创编新套路等大有裨益。《孙子兵法》虽是为了指导战争,但是其中的“慎战”思想与“奇正”之谋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尽量避免战争或争斗,其中兵法中“奇正”正是拳法中的“阴阳”,将战争中的各种战术创造性地运用到太极拳技击中,可以起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太极拳与书法均讲求道法自然,二者有同源之缘,书法中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规矩和方法均可以借鉴到太极拳中,而且太极拳中的辩证思想也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音乐素来因其愉情冶性的作用而被大众所乐于接受,初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可以用音乐伴奏,减少枯燥感和乏味感,同时音乐乐理的规矩也可以为太极拳理的发展提供参考。舞蹈与武术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唐朝时就有公孙大娘舞剑的盛景,二者的结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舞蹈从武术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太极拳也可以从舞蹈中的锻炼方法中学习更好的东西。为了更为科学地研究和学习太极拳,练习者也需要学习生物力学知识,根据力学原理判断拳架、动作的科学性,并为太极拳的技击技法提供理论依据。总之,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将极大促进太极拳的学习、研究和弘扬。

  太极拳中的系统观6.价值功能的系统性

  众所周知,习练太极拳能对习拳者产生强大的综合功效,主要有健身功能、技击功能、心理调节功能、道德规范功能美学功能、哲学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周恩来讲:“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的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实验已经证明,太极拳不仅能提高人体运动、呼吸、内分泌、消化、神经、生殖等系统的功能,而且还能改善人体整体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免疫机能和防御能力。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其强大的技击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防身自卫,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以应对突发事故等。太极拳讲求“意、气、力”相合,在行拳时要求全神贯注,排除杂念,达到“放松入静”的状态,这样可以调节习练者情绪,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缓解过度紧张的神经,减轻压力,通过长期的演练,可以逐渐减轻冷落感、孤独感、抑郁感等消极情绪。太极拳所具有的独特的道德观,这主要通过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来反映,人们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净化思想,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太极拳具有对称美、节奏美、开合美、螺旋美、轻沉美和意境之美,会给练习者和观赏者以美的享受。太极拳中的阴阳辩证思想,也正是指导人生、为人处世的一种思想方法。作为文化载体,太极拳是华夏文明的结晶,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魅力。

    523551